的首推功臣。话说,袁绍在得到玉玺之初,曾有心让耿包出面劝进试探一下部下们的态度。却被闻讯的袁尚出面阻止了。袁尚提醒父亲袁绍说,历来开国的帝王登基都会有祥瑞出现。袁绍要想服众自然也得有“受命于天”的证据才行。而仙师于吉正是能为他找来证据之人。袁绍一听觉得儿子说得很有道理,加之之前于吉曾在易京城下上演过“山崩地裂”之术。于是袁绍便将造势之事托付给了于吉来进行。
于吉授命之后也没有让袁绍失望。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就先后为袁绍“求”来了,异石事件、黑龙事件以及天降玉玺事件。依照于吉的说法,前两桩是袁绍感动上天后,上天下的旨意。至于“天降玉玺”则是他所施的一种法术。当然于吉所谓的“法术”,其实只是些障眼的魔术而已。可在不懂机关的人眼中却像是传说中的魔法一般令人炫目,从而达到了袁绍想要的效果。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袁绍此番并没有单单只封赏有功之臣。对于一些反对他称帝的名士,袁绍显得出乎意料的大方。像是沮授与田丰虽从始至终都竭力反对袁绍称帝,可袁绍还是极其郑重地授予沮授司空一职,并任命田丰为太常。
然而在袁绍登基那天,田丰却依旧没给袁绍面子,以抱病为由拒不出席仪式。而沮授虽铁青着脸参加了登基大典,但在大典结束后,他却将自己的家产分给了沮氏族人,并兀自感叹,“势存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
田丰的不合作态度以及沮授那不祥的预言,事后都传到了袁绍的耳朵里。袁绍虽恼二人不识时务,但眼下的他刚刚登基不久,为了彰显自己作为帝王的大度,暂时也就没治二人的罪。此外站在袁绍目前的立场上来说,登基称帝只是完成了一个形式而已。真正要开创秦皇汉武之基业,还需一城一池地攻城掠地才行。因此在称帝后的第三日,袁绍便让谋士陈琳执笔写下檄文,向天下宣布,其已挑选精兵十万,良马万匹,即将南下攻打许都。
袁绍称帝的消息连同陈琳的檄文一经传到许都,汉庭上下顿时为之震动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特别是好不容易坐稳了一年多龙椅的刘协,在得知袁绍即将南下以陈代汉后,气急之下竟当堂拍案而起大声怒斥,“先是袁术再是袁绍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竟如此报答圣恩。”
由于此时的曹操还自徐州回许都的半途之中,因此面对袁绍的咄咄逼人架势,以及年轻天子的震怒,大多数臣子都显得无所适从。绥靖的气氛更是弥漫了整个朝堂。却见大匠孔融就率先出列向刘协劝解道,“陛下息怒。袁氏兄弟早有不臣之心,如今只是图穷匕见而已。不过袁绍之势远大于袁术。故臣以为陛下还是应该先避其锋芒再图对策。”
孔融虽没有言明,可他所谓的“避其锋芒”,不外乎就是将天子的御驾迁离许都。而这一招对于汉室公卿来说早已是习以为常,因此不少人都在底下颔首附和。毕竟汉庭可没少被李傕等西北军阀赶鸭子流浪。而眼下的袁绍实力远甚于当初的李傕等人,汉帝又有什么理由不拔腿跑路?
不过作为作为曹操在朝堂上的代理人,荀彧可不能让到手的汉室大旗就这么飞走。但见他长袖一甩,出列向孔融针锋相对道,“何为避其锋芒?袁绍越僭称帝,矛头直指汉室江山。故此袁绍南下并非寻常的诸侯之争,而是大汉与逆贼间的国战陛下身为天子若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心生退却之意,天下诸侯将如何看待朝廷?如何看待陛下?”
刘协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被荀彧如此一激,再联想到自己幼年时被李傕等人驱赶得居无定所的日子,不禁拔剑大喝道,“荀卿家说得是朕这次绝不离开许都若有人退缩求和,有如此案”
言罢刘协挥剑斩断了案牍一角看,同时也斩断了孔融等人想要迁都的意见。既然天子不肯迁都,那在场的文武大臣只得另谋打算。而所谓的另谋打算不外乎是向外求援。这不,孔融这头才退下,国舅董承便跟着又出列进言道,“陛下既有心坚守许都,应立即下旨征召各路诸侯来许都保驾。恕臣直言以曹司空的兵力尚不足以抵挡袁逆大军。”
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