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1 / 4)

已经年近五十的公孙度,有着不逊于年轻小伙的魁梧身形,除了额头微秃之外,满头黑发的他几乎看不出是个已经步入老年的男子。此刻的他正端坐于府邸的书房之内,而在他的面前则分坐着两排三、四十岁的男子。由于公孙度的脸色颇不友善,这些个僚属也一个个紧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多喘了一口。过了半晌之后,公孙度终于率先打破沉默,举着手中的书信向众人问道,“诸君如何看待此事?”

“回主公,依夫余王所言,锦西城已有重兵把守。若是继续放任其扩展下去,必会后患无穷。末将在此恳请主公即刻发兵攻打锦西以免夜长梦多。” 说这话的是公孙度麾下的亲信将领柳毅。此人曾随公孙度出征高句丽,并立下了汗马功劳,故而对辽东的其他势力颇为轻视。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柳毅这般自信满满,却见坐在公孙度右手边的幕僚邴原便向其拱手规劝道,“柳将军莫要急躁。锦西城终究是汉家城池,若能化干戈为玉帛,通过锦西城与中原通商,对主公的大业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依根矩先生所言,主公就该放任锦西城日渐做大?吾可是听闻李敏、王烈等人在锦西城内颇有势力。诸君皆知此二人向来与主公为敌,有此二人在锦西如何能化干戈为玉帛。还是说根矩先生想借锦西城向东莱的蔡安贞示好?”柳毅不怀好意地向邴原反问道。

邴原,字根矩,本是北海朱虚人,只因为躲避黄巾之乱才从北海举家搬迁到了辽东。公孙度一统玄菟、辽东两郡之后,邴原与同乡管宁一起投效了公孙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邴原与管宁发觉公孙度虽号称求贤若渴,其为人却过于苛酷,心胸也过于狭窄。下属只要稍有差错便会引来严厉的惩罚。至于对那些曾得罪过公孙度的人,公孙度更是睚眦必报。管宁见状便在公孙度面前只谈经学,不谈时事政略。在公孙度对其失去兴趣之后,管宁便欣然请辞,回到乡间开馆授课。而邴原忌惮公孙度会对他家人不利,便留了下来为公孙度出谋划策。

此刻面对柳毅发出的如此诛心之言,心知公孙度为人的邴原赶紧拱手自辩道,“柳将军何出此言。原确为北海人,也与前北海太守孔融交好。然则孔太守在数年之前已被现任徐州牧东莱蔡氏赶出北海,试问原又怎会对此女心存好感?”

公孙度眼见邴原如此激动,便抬手向其安抚道,“孤相信根矩先生所言皆是为孤的基业着想。孤今日招诸君来此,本就是要听听诸君看法。诸君不必有所顾虑,大可畅所欲言。”

柳毅耳听公孙度如此表态,不由瞥了邴原一眼不再发话。其实柳毅之所以会如此针对邴原,并不说他与邴原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实在看不惯邴原等文士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与他们这些从沙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将领平起平坐。不过自己这会儿既然已经表达的主战的态度,那自然也就不用同邴原多做纠缠。

在场的众僚属眼瞅着柳毅与邴原分别提出了主战与主和的两种意见,一时间也陷入了交头接耳的讨论之中。见此情形公孙度倒是将目光投向了坐在自己身旁的儿子公孙康问道,“康儿有何见解?”

二十多岁的公孙康正值年轻气盛的年纪,见父亲向自己问策,当即就打起了精神抱拳道,“孩儿以为父上因趁锦西未成气候之前,出兵攻占锦西,乃至将整个辽东属国以及辽西郡都纳入父上治下”

“何以见得?”公孙度饶有兴致地追问道。而在场的其他僚属也纷纷停下了讨论,将视线转向了公孙康。

公孙康见关注自己的人如此之多,兴奋之余更是侃侃而谈道,“而今汉室式微,中原诸侯纷纷拥兵割据,袁绍更是自立为帝。父上坐拥数万虎贲,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又怎能就此偏居一隅?而今锦西未经父上许可擅自与三韩通商,已然违背了父上所颁布的法令。父上完全有理由出兵讨伐锦西以及蹋顿所属的辽东属国。至于锦西真正的城主蔡安贞不过是一介女流,且其坐镇的青州与锦西隔海相望。就算蔡安贞有心出兵,远水如何解得了近火。只要父上拿下锦西,收并辽东属国、辽西郡以及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