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诸侯才会按兵不动。倘若主公与陛下萌生间隙,则会令朝中居心叵测之徒有机可趁。值此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主公切不可因一时之气,而丢了大义啊”
曹操听罢荀彧这番苦口婆心的进言,当即收敛起了脸上不屑地笑容,转而郑重地向荀彧作揖还礼道,“文若言之有理。孤受教也。”
荀彧见曹操如此虚怀若谷,先前的忧虑也随之一消而散。心想曹操刚才之所以会对汉帝有诸多微词,恐怕也是被吴硕等人的奸计给气的。一旦认清了大局,曹操定然不会想袁绍那般去做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思虑至此,荀彧又想起了另一件事关曹操统治的要事,于是他跟着便向曹操进言道,“主公,豫州阳安郡百姓穷困,且其临近郡县皆已叛变。朝廷若继续向阳安郡加紧征收绵绢怕是会引起民变。故彧恳请主公暂缓征收阳安郡税赋。”
“孤又何尝不知百姓困苦。可文若汝也知晓,如今官渡军粮告急,孤不得不非常之事。”曹操无奈地叹了口气道。
不过面对曹操的大吐苦水,荀彧倒是循循善诱道,“主公明鉴,自古以来君王将赋税分为九等,以距京城的远近作为标准,而且根据归附早晚与治乱的情况订立了轻典、中典、重典三种不同的刑法标准。彧认为阳安郡应该按照归附较晚的边远地区施行法律,赋税从轻,法令从宽。民间的小事,由地方官员因地制宜,自行处理,上不违背朝廷正法,下可顺应百姓之心。等到三年以后,百姓安居东业,然后再推行朝廷的统一法令。至于眼下的困局,主公可先以朝廷的名义向蔡安贞征收粮草与陪嫁,以解王师的燃眉之急。”
曹操听完荀彧一番有理有据的进言,不由陷入了沉思之中。须知为了支持官渡之战曹操特意制定了新的一系列新法令,颁下各州、郡执行。这些法令不仅比以前要严厉得多,而且征收绵、绢也十分急迫。倘若曹操接受了荀彧的进言,免除阳安郡的税赋,无疑是在朝令夕改,自扇耳光。可若是继续加紧征收税赋,又极有可能会像荀彧所言激起新的民变。最终曹操艰难地做出了决定道,“罢了。就按文若所言行事,将已征收的绵、绢一律退还给阳安郡百姓,就说是为了庆祝曹蔡联姻。”
糖耐压指标掠过,不用住院鸟~~~散花ing~~~
另外关于草皮的各种传言,偶只能说这就像向人解释公瑾不是被气死的一样,是桩很坑爹的事~~~
第五十二节 大婚在即
第五十二节 大婚在即
“都没下聘,就要嫁妆。曹孟德还真是急不可耐啊。”黄县的侯府书房内郭嘉咋舌着将曹操以汉帝名义发下的诏书合起摆在了案牍之上。
坐在首座的蔡吉面对郭嘉的揶揄也只得苦笑了一下,回头向端坐一旁的黄珍询问道,“黄从事,进贡给朝廷的粮草准备得怎样了?”
“回主公,五万斛粮食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启程发往许都。”黄珍连忙拱手应答道。汉代的斛有两种意思,一是重量单位,一斛为一百二十汉斤,折合现在六十斤,三十公斤。二是体积单位,一斛为一百汉升,折合现在的二十升,一斛的粮食折合成重量约为二十公斤左右。当然不同的粮食也有轻重区别。蔡吉所提供的粮草不可能是纯的小麦或粟米,但就算是参合了杂粮,五万斛粮食也相当于后世七、八百吨粮食。这在汉末可不是个小数目。须知当初袁术就曾向前庐江太守陆康索要过三万斛粮食,结果被陆康一口拒绝,这才爆发了后来的孙策讨伐庐江之战。而蔡吉一次性就输入五万斛给朝廷,无疑是解了曹操的燃眉之急。
不过曹操固然是借着这一次联姻的机会暂时解决了粮草短缺的困境,但如此大出血却让蔡吉手下的僚属们看着直犯牙疼。这不在郭嘉讥讽过曹操之后,刘义逊也忍不住在旁发怪音道,“主公如此慷慨大方,却不知曹操那边会还多少聘礼。”
“这五万斛粮食权当上交朝廷的贡品。至于聘礼嘛……”蔡吉说到这儿停了一下,环视了一番在场的僚属,继而傲然地伸手一拍背后挂着的牛皮地图道,“还是需本府亲自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