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学方面也并非越新就越真理。一个新的看法往往会引来无休止的辩论与考据。一心想的是广纳人才为己所用的蔡吉,实在是不想同汉朝的儒林起冲突。更没精力去同那些老学究多加争论。
蔡吉此番拜访崔琰一来是为了招纳人才。须知崔琰三国历史上著名的德高望重之士,其文武全才,品格高尚,善识人才。后人更是称赞他,“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二来则是想借由崔琰牵线同冀州本地的世家拉上关系。毕竟齐军初来乍到,没有当地世家豪强的协助是很难在冀州站稳脚跟。其实蔡吉本来是想通过田丰来与冀州世家联系的。但是田丰在龙口已然表态,他不会辅佐蔡吉对付袁氏。
在这等情况下带年少的曹丕,好过带已经成名的辛毗。再怎么说蔡吉都是以晚辈的身份去拜访崔琰,顺便讨教一二,又不是去打擂台,比谁对《论语》、《诗经》更了解。于是她当即摆摆手道,“佐治公务繁忙。此等小事无需佐治出面。”
关于世家问题,叫着要将世家斩草除根的书友可以歇歇了。杀光世家,那豪强要不要杀?杀光豪强,那地主呢?世家豪强的同族呢?别说杀一儆百哟。许贡的门客都能为许贡报仇。你灭人本家,其他族人不找你算账才怪。当时北方总共才多少人口,都杀干净了,难道迁乌桓、鲜卑之类的异族填中原?曹操貌似这么做了,结果加速了游牧民族内迁的速度。我朝是历代对世家最赶尽杀绝的一朝,结果三十年不到世家就又站起来了。违反社会规律的东西真是要不得。
第九十六节 有教无类
收费章节(16点)
第九十六节 有教无类
崔琰曾在袁绍帐下谋事,深受袁绍器重,并被辟为骑都尉。但当袁绍执意称帝之后,这位冀州名士不仅坚持以汉臣自居,拒不接受伪帝任命,还干脆挂印归乡,在清河老家过起了以琴书自娱的日子。就这一点来看,袁绍在政治上倒还有些器量,至少他还能容忍崔琰这等忠汉之臣自行离开。反观历史上的曹操却因崔琰诟病其加封魏王,而将崔琰赐死。就连陈寿也在《三国志》中感叹,“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眼下清河郡既已在齐军的掌控之下,蔡吉自是不会再让悲剧上演。
盛夏的娇阳毫不吝啬地将暑气洒在一队行进于鲁西平原之上的马队头上。马队的成员仅有七人,分别是齐侯蔡吉,关内侯曹丕,偏将军赵云,以及随行护卫四人。由于天气炎热,七人皆未穿铠甲,精麻单襦的蔡吉更是戴上了帷帽以遮烈日。却见她一面驭马一面回头向曹丕求证道,“子桓对韩诗可有涉及?”
自打曹操那日在白马将曹丕推给自己后,蔡吉便知曹丕这“质子”是当定了。于是便开始对其直接以字相称。“子桓,替孤备马。”“子桓,替孤磨墨。”“子桓,煎茶。”怎么都比叫曹公子、丕公子来得顺口。
曹丕倒也很有入侍为质的自觉。对于蔡吉下达的每一道命令,他都以认真细致的态度完成,没有丝毫怨言。特别当看到自己的坐骑天天被曹丕刷洗得毛色鲜亮之后,蔡吉亦不得不在心中感叹,真不愧是以矫情自饰闻名后世的曹子桓。
曹丕并不知晓,自己的顺从在蔡吉眼里成了矫情自饰。其实就算知道了,曹丕也没法改变什么。身为质子不掩饰真情,粉饰自己,难道还恣意妄为惹主子不快?曹丕虽只有十三岁,却也知父上在白马的许诺并不靠谱。眼下蔡吉天天将他拴在身边,根本没法逃跑。相反,若曹蔡反目,只需齐侯一句话,他曹丕立刻就会人头落地。至于结婚生子之类的事,他更是想都不敢去想。
在死亡的阴影下,年幼的曹丕只得以逆来顺受来讨好蔡吉。以期待有朝一日蔡吉能因这段时间的服侍,而放他一条生路。因此这会儿面对蔡吉的询问,曹丕立即谦虚地回答道,“回齐侯,丕对韩诗略有涉及。”
“善。孤只读过点毛诗。若季珪先生谈起韩诗,还请子桓替孤对答一二。”蔡吉放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