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 / 7)

x)。这位罗马使者从日南(今越南)入境,大概没有走丝绸之路,而是乘船从印度洋而来。文书上没有记载他的旅行路线,甚至没记下他的名字,只记下他进贡的礼品。这位自信的使者可能认为他献给汉朝皇帝的都是无价之宝,但在洛阳宫廷里,这些不过是司空见惯的普通物品。欧洲人的第一次东方外交似乎没有引起中国人的关注。

使者还带来了罗马皇帝希望与中国通商的愿望:“(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这位使者向汉朝皇帝详细介绍了罗马的情况,加上甘英出使带回的情报,中国人对罗马的认识清晰多了,排除了以前那些神话传说。《后汉书·西域传》中介绍大秦国的一段叙述,相当精彩准确: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有的学者认为,“犁鞬”就是亚历山大城的译音。

“(大秦)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皆髡头而衣文绣,乘辎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所居城邑,周圜百余里。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这段文字描述了罗马城都用白灰涂屋顶,罗马男人都理短发(中国人剃发是一种刑罚),穿有刺绣图案的服装,宫殿和餐具多用玻璃。可见当时汉人还不了解大理石与玻璃的区别。

《后汉书》还记载了罗马的政治制度:“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至宫发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看来,汉朝人已经较为清楚地了解到罗马的议会和执政官选举制度,并以欣赏的口吻提到它。令汉朝人难以理解的是,国王被废黜为什么不怨,因为在汉朝,皇权是一日都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安敦使节来中国时正值桓帝在位,外戚、宦官轮流弄权,汉朝政治乌烟瘴气,正直的士人不是被杀,就是入狱,东汉王朝已经走向末路。东西方的权力观念如此不同,汉朝人只能把罗马人的轮流执政理解为道德的高尚。他们不知道,在恺撒之后,个人专制在罗马就很难行得通了。

在东西方世界开始互相寻找的时候,中国人更多地接触了罗马人,这是一个极好的交流机会。如果中国人继续保持张骞和班超的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把丝绸之路一直延伸到罗马城,一定会大大促进世界的文明进程。但中国人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几十年后,由于东汉朝廷的黑暗和腐败,导致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300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丝绸之路开闭无常,东西方陆路交通往来进入了低潮期。此后,直至繁荣昌盛的中国唐朝,丝绸之路才重新贯通,成为重要的国际商贸通道。

汉朝家具

小蔡上京咯,见的都是公卿贵族哟~~~贴点有身份人滴~生活资料。

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一个大统一的时期,文化、经济繁荣,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国与西亚、欧洲和非洲各国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当时人们的起居方式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内的家具陈设基本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席、床、榻、几、案的组合格局,漆木家具完全取代了青铜器而占据主导地位。

从秦汉时期的壁画、画像砖、画像石、漆画、帛画、雕塑和板刻中可以推断,床榻是当时使用最多的家具之一,主要供人坐、卧、寝,逐步形成了以床榻为中心的起居形式。到了汉代,床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如宴饮、待客、游戏、读书和睡眠,乃至朝会、办公都在床上进行。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中的“主记史”和“主薄”各坐一榻,两榻形制、尺寸基本接近,腿间有弧形券口牙板曲线,榻面铺有席垫。另外,在江苏徐州洪楼村和茅村的汉墓画像石上,有一人独坐于榻上,而徐州十里铺东汉墓画像石中,也有一人端坐榻上的刻画。河南郸城出土的汉榻为长方形、四腿,长0.875米、宽0.72米、高0.19米,腿足截断面是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