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还未等夏昭等人拱手领命,忽听身后有人朗声阻止道,“且慢!”
高干眉头一皱,回头就要爆发,却发现来者正是军师卫固,于是强忍下戾气,沉声问道,“军师此话何意?”
卫固手持羽扇,信步上前,朝高干拱手一拜道,“将军明鉴,穷寇勿追。”
“穷寇勿追?”高干不解地反问道。
“是。兵法有云:围师必闪,穷寇勿追。”卫固直起身,神情中丝毫没有失败的沮丧,转而悠然解释道,“以今日之势,将军大可虚留生路,将赵云等引入绝地。”
“引入绝地……”高干琢磨了一番卫固的进言,觉得有些意思,于是又追问道,“何地?”
“阴馆。”卫固一字一顿地念出了他所设定的决战之地,“赵云今日受此伏击,必会兵退阴馆。将军可趁势派兵将阴馆团团围住。蔡吉闻讯后定会出兵救援,届时将军便可以鲜卑轻骑于半道伏击齐军援军。此便是围城打援之计!”
围城打援乃是卫固依照孙子兵法琢磨数月想出的妙策。高干与步度根更是闻所未闻。不过两人听罢卫固所言,原本愁眉不展的脸上很快有了一丝喜色。原来阴馆虽也是雁门重镇,但在之前的交战中已被高干部烧毁,赵云若退入阴馆那岂不是成了瓮中之鳖。再怎么看卫固的计谋都比此刻同彪悍的赵子龙硬碰硬来得有效。于是高干当即点头,“善,就按军师之计行事。”
建安七年六月,赵云于句注山受高干、步度根部联手伏击,一路且站且退遁入阴馆。高干则号称集结五万大军将阴馆层层围住。消息一经传出,整个河朔为之震动。谁都没想到十来天前还势如破竹的赵云竟会遭受如此重创。更有甚者幽并二州还有人传言,高干部之前之所以连连败退,不过是为了诱使赵云入套。如今大势已成,若蔡吉不出兵相救,阴馆便是赵云的葬身之地。于是乎,众人的兴致又从阴馆转向了齐营。从南到北,一时间无数双眼睛都紧盯着代郡雁门一线,想要看看蔡安贞究竟如何解救她帐下的第一战将。
码字吹风重感冒了~~~国庆期间更新较慢,还请大家见谅。
凤穿残汉 第五十七节 围魏救赵
并州与荆州虽相隔千里之远,但赵云兵败句注困守阴馆的消息还是在数日间传到了汉水河畔的曹军大营。paipai入夜时分,曹操就着油灯仔细阅览着刚刚送来的句注战报。随着目光缓缓移动,曹操脸上的表情由最初的凝重逐渐变成了不屑,并最终化为一声轻蔑地冷笑。
见此情形,正在一旁替曹操整理文书的曹植由不得好奇地问道,“父亲何故大笑?”
曹植是曹操的第四个儿子,莫看他今年才刚满十岁,俨然已能出言为论,落笔成文,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更是不在话下,因此小小年纪便深得曹操的宠爱。只是曹操的宠爱方式同寻常的父亲并不一样。他不会让幼子躲在安逸的后方“长于妇人之手”,而是会像山鹰一样将幼崽赶出巢穴逼其展翅高飞。所以曹操此番南征将三子曹彰、四子曹植一同带在了身边。曹彰比曹植虚长两三岁,喜武厌文,好为将,其入营之后便整日缠着许褚等人舞刀弄枪。而曹植紧随曹操研习兵法。
此刻面对儿子的探问,曹操将手中战报往案牍上一搁,饶有兴致地捻须反问道,“子建兵法背到何处?”
曹植见父亲突然考校起自己学问来,连忙拱手回答道,“《孙子兵法》十三篇皆已背完。”
曹操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孙子兵法》的篇幅虽不算长,但以曹植的年纪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背完十三篇,足见其才智过人,勤勉好学。当然能背下兵法是一回事,能理解兵法运乃至活用兵法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想到这里,曹操便又向儿子问道,“天下间能背兵书者千千万万,然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者却是万里挑一。子建可知这是何故?”
“才有庸常之分,人有贤愚之别。”曹植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眼神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自信。
倘若是在信守中庸之道的书香世家。曹植这种不知谦逊的态度,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