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4 / 4)

道,“请府君出示金印。”

蔡吉听黄珍这么一说,便从腰带上接下官印递了上去。话说,汉朝的官印可不似后世电视剧拍得那般大得夸张,而是一枚一寸见方的鎏金铜印。铜印的上方还铸有一环可用绳索丝带系于腰间,正是用来方便各郡府太守、都尉们上马领兵,下马治民用的。

此刻的黄珍接过蔡吉的官印认真查验过后,便回头向身后的几个胥吏吩咐道:“去,将账册搬来。”

黄珍的这个“搬”字用在汉朝的账册上可是一点都不夸张。却见不多时,那几个胥吏便肩扛手抬着将一捆捆竹简搬到了大厅中央。蔡吉粗莫估算了一下,这么一堆竹简少说也要有几百卷。要知道一本《论语》全文共有11705个字,大约也就相当于后世对开报纸一个版面的容量。可记录到竹简上却要近三十卷竹简才行。更毋庸说是一郡之地的账目了。

可管统对此却丝毫不以为意,只见他起身走到竹简堆前,接连拿起了几卷竹简展开扫了一眼后,不禁皱起了眉头向黄珍大喝道:“此乃流水账,非郡上计簿!”

“眼下秋收未过,各县尚未上交账目,郡里自也无法做郡上计簿。”黄珍摆出一副不屑于门外汉多做解释的表情回答道。

管统与黄珍所言的“上计簿”乃是由郡国向朝廷呈报的财务收支簿,可以说是中国“会计报告”的起源。不过眼下汉庭早已失去了对各个郡国的实际控制,故就算低下的县衙交齐了账目,黄珍等人也不见得会去做郡上计簿。

可对管统来说要他一卷一卷地对照面前这堆流水帐实在是项破费精力的大工程。于是这会儿的他又不甘心地追问道:“那太守府的上计簿总该有吧。”

哪知黄珍却瞥了管统一眼,捻须冷笑道,“管郡承既然口口声声说要查账,怎能光看上计簿。须将账目一笔笔细细查验,方能算是查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