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半。
每年的束脩就要一两银子,还有笔墨等。
三两半,能支持多久呢?
如果她去念书,家里只有奶奶,又没有田地,只能在后院的菜地种些东西。
一年老一年幼,也有人不会租田给她们,让她们耕种。
小女孩越想,心里越茫然。
她能和奶奶一起活下去吗……?
村头今天好像来了个戏班子,唱得还是燕都里时兴的本子。
如今到了冬日,正是农闲之时,什么事都能去凑个热闹,更别说这么大的热闹。
同村的亲戚见到小女孩,问她:“丫丫,你要不要来玩玩?”
这段时日,丫丫家里情况不好,如今……
乡里乡亲的,先前给她母亲凑药费,已经借了不少,最后也凑不出钱了。
只能让她们去借了老爷的钱。
可没想到……唉。
“不了三姨,我得赶紧回家了。”
今天没找到吃的,奶奶因为操劳,身体也不大好了,最近都说身上冷。
家里柴火不多,从北边运来的煤倒是不少,价格也不贵,她一开始说想要买一些,但奶奶说,那是读书的钱,不能随便花用。
她好害怕,害怕奶奶也和阿娘一样,被冻病了,然后再也好不起来。
“今天来我家吃,没事的。”三姨摸了摸丫丫的头,“难得有个热闹,等吃完饭后,让你堂姐教你几个字。”
丫丫犹豫了一会:“奶奶……”
“你放心,她也来。”
多两个人吃饭,算不得什么。
他们家里不常点柴,冷得要命,没事都能冻出病来,更何况这一老一小,也不是身体健康的样子。
年关年关,是穷人要渡过的难关啊。
三姨牵了丫丫的手,带她去村头的戏班子处凑热闹。
她们迟了几步,等到了时,戏曲已经开始了,台上的小学徒已经画了脸,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这是什么剧?”三姨问了要好的同伴。
“叫白毛女,不知道讲什么的。”
不出名也不要紧,有热闹凑就不错了。
开头是个水灵灵的小丫头,身上戴着孝,先是一段独白唱词,说自己可怜,母亲去世,只有一个老父亲。
如今家中贫寒,下葬的钱都没有,只能让老父去向乡间的地主借钱。
乡下的戏曲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面出现些波折不要紧,最后一定是好的。
但是这前面的“波折”太多了。
他们看着小丫头的父亲被逼死、自己被地主抢占去当妾室、被曾经的未婚夫婿救出之后,不能回家,只能住在山洞之中,一头青丝变成了白发,人不人鬼不鬼。
不少人发出低低的抽泣声。
这故事距离他们的生活太近,让人格外有代入感。
更有不少人,捏紧了拳头,恨不得冲进戏台上,拽出那个地主,狠狠地揍一顿。
事情逐渐出现了转机。
有燕都的高官来到此处,听说了“白毛鬼”的传说,说世上没有牛鬼蛇神,没有满天神仙,倘若真有神仙,怎会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
于是让人找出了“白毛鬼”,听到了她的冤屈。
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逼死小丫头父亲的地主被下狱,预备问斩;小丫头也从山洞中回家,一头白发渐渐变黑。
这戏剧一波三折,等听完之后,天全黑了。
“坏了,居然到了现在。”
三姨带着丫丫,紧赶慢赶地回去,道:“早知道明天再来看,他们要在这里唱三天。”
话是这么说,可刚才她入了迷,要是真的让她回家,三姨还不一定乐意。
“听说这是陛下特意让人来传唱,真是个好故”
话音戛然而止。
刚刚全身心投入的三姨,忽然想起了故事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