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什么事?”他问。
“大少爷,您、您去孔庙看看吧!”
大兄心里的不妙预感到达了顶峰。
南方文风盛,孔庙更是重中之重,但凡入学、科举,都会有人去孔庙祭拜,希望孩子能在读书上得写天赋,好好地考中。
去岁以来,南方倒是兴盛了算学之风,依靠这种偏门也能进入国子监,有些见家中孩子不喜读书的,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香火更盛。
总而言之,孔庙是一个很特殊、很庄严的地方。
现在……
他扭头出去,急急忙忙跑去了孔庙。
越往前,人越多,密密麻麻地绕着孔庙,外三层里三层。
里面发出一声冲天的哭嚎。
兄长从人群之间挤进去,见到里面的场景之后,简直两眼一黑。
父亲正跪在地上,抱着孔庙的排位哭嚎。
不仅是他,乡里稍稍有名的乡绅和读书人都在此处,哭声一阵接着一阵:
“苍天无眼……!”
“辛劳了一辈子,居然被人夺去了田地!”
……
先前看见的读书人,拿起写好的文章,一字一句地在外面念着,总体思想只有一个:他们委屈!
分明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却被官府扣押,不得不舍弃多年来辛辛苦苦攒下的田地!
官府无道!
燕都无道!
他们要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
兄长眼前一黑,要不是身后的伙计及时撑住他,说不定直接倒在了地上。
哭庙、哭庙……
怎么会是哭庙?!
在南方的富庶地区,哭庙是常见的手段。在先帝在时,苏州就常常出现哭庙之事。因为孔庙地位崇高,乡绅们往往能凝结本地的读书人,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官府也不敢慢待。只是他们哭的,基本都是朝廷切实存在的问题。
在哭庙之后,还会汇聚当地的百姓,集体向官府抗议,势必要他们低头。人多势众的“哭庙”往往能叫当地的官府妥协,满足他们的需求。
或许是尝到了甜头,这方法逐渐被滥用,许多当地乡绅若是对某件事不满,便会哭庙,不了解内情的百姓往往会被迷惑,跟着闹事。最有名的是某一年,因为觉得自己田地多,交的税多,便心生不满前来哭庙,最后官府叫他打了白条,其余税收则是压在普通百姓的身上。
总而言之,这件事已经脱离了最开始的申诉之意,逐渐偏向私利。
可是他们知道,普通百姓不知道啊!哭庙本来就是在繁华之地盛行,他先前只是听说过,本地还是第一次见。
陛下为百姓们讨回公道,不叫别人欺负。可这件事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这些乡绅因为“慷慨解囊”素有善名,若是这些人迷惑了普通百姓,造成动乱,甚至叫官府收回成命,“归还”那些土地……
“去找县令!”
兄长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的场面,自己快要晕倒,却还是硬撑着身体:“我今日要告官!”
就算被说不孝也认了,不能叫父亲还留在外面,还是回去地牢吧!
甚至,连幼弟的科举他也没心思顾了,早点叫父亲去地牢中,冷静一段时间为宜。
只是没想到,周围的窃窃之语出乎了他的意料。
“真是鬼扯,这是在说谁?”
“当别人都是傻子呗,就他聪明。”
“县令早早就有了宣传,这种方式只是想要我们手中的田地而已,根本不是发好心,想要帮助我们。”
“你们、你们……”
兄长猛然回头,看向身后的人群,简直喜极而泣:“你们都清楚?可否详细和我说说?”
“陛下这么说的,一定没错。”有百姓虽然害怕他一路上怪异的样子,却大着胆子回答,“况且,陛下还说了,假若生了重病,可以去银行借钱。”
“那些钱没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