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闹事的不管是谁,全都滚到偏远地区为盛朝做贡献。工作能力不行的都死在那吧。
……话扯远了。
总而言之,官员改革实际上是一个被动的举措。
明慕正细心地跟明璇解释,说明他的忧虑:“阿璇,咱们来算算,一个举子能在三十五岁之前考中,就已经算是很有天赋了;四十岁能高中是普遍情况,更有五十岁……”
六十岁其实也有,但是基本干不了几年活就要致仕。考到这个年龄,很多时候也不想当官了,只是想完成心中的执念而已。
这种情况,主考官会略略松手,让他们过一次,然后该回家回家,总不能叫一个老人拖着身躯去干活吧?
明璇点点头,心里忽然飘出一个奇怪的想法
舅舅好像很在乎三十五岁?
之前也是,说自己要三十五岁退休。现在举例也是,用三十五岁举例……
和明慕走得近的人里,似乎都学会了神游天外这一项技能。
随着明慕的下一句讲述,明璇很快回过神。
“刚刚考中的,除却寥寥几人能留在翰林或者六部,其他人都要外放,在地方做出成绩了才能回到燕都。吏部大计三年一次,也就是说,这些人起码要去地方三年……”
“三年内能让治下耳目一新的,又是寥寥,很多人需要六年、甚至九年,以六年为例吧,三十五岁高中,六年后就是四十一岁。
“来了燕都,也是从五六品官员做起,上早朝的资格都没有,起码要再熬数年,才能慢慢地进入权力中心……”
“这时候,这些官员们已经五十岁了!”
五十岁,在现代还是中年人,可是在古代,已经是抱孙子的年纪了,妥妥的老年人!这还算是顺利的过程,假若在当官的时候父母去世这是非常常见的情况以至于守孝,又要耗费三年;假若去外地水土不服,一命呜呼也不少见啊!
也就是说,如果明慕不加以调控,朝堂上大部分都是四十多、五十多的“老年人”。
能像卜祯那样、历经三朝还身体硬朗,能接受小皇帝截然不同的思想并熟练运用的只是少数,很多官员会存在固执、不愿意改变的情况,就算听从陛下的命令,也只是单纯地去行动,很少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者因为理解的偏差,出现一些明慕不希望看到的后果。
在嘉元元年,盛朝的内部矛盾太过尖锐,有很多需要处理的东西,在一致对外的过程中,让明慕无视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这些问题在后面几年中陡然爆发,金陵官员的贪污只是一个开头。
总而言之,想要去除弊病,官员改革也必不可少。其中,明慕当然会优先选择能接受他想法的人,只是这些人恰好平均岁数没有那么高。
官员们从平均五十岁变成了平均四十一岁,也能说年轻化……吧。
而思想碰撞问题,又可以追溯到明慕还未登基的时候。正常情况下,一位皇帝在立太子之后,会为太子寻找合适的班底,这些班底会和太子一起成长,思想趋近相同,行事作风也更符合太子的心意,在登基之后无缝衔接。
而明慕缺少了这样相互磨合的过程,并且自己的思维方式又比较突出,所以后续很痛苦。
明璇认真地点头,她知道,舅舅将为数不多的经验全都教给她,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这些天下来,她已经逐渐接受了舅舅会提前离开燕都这件事。所幸,距离那一天的到来,还有很久。
久到她能适应没有舅舅陪伴的生活。
“可是舅舅,官员们不是要按部就班才能来到燕都任职吗?提前让他们来燕都,会不会有人不忿?”明璇问道。
她刚开始接触朝政,还没涉及到这方面,所以发问。
“这个嘛……”
提到这个,明慕的语气不免得意:“不是还有金陵?”
金陵那?*? 边的班底,可是与燕都这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