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百官都没有见到皇帝,皆由太子在小朝日子亲临崇政殿代政,而平常也是太子去到天章殿,按照皇帝的吩咐,召见需要召见的臣工,商议函待解决的要事。一时之间,众人都对太子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想也是如此,眼下赵王再受宠爱都是年纪还小,再加上经此一役,据说小孩子吓得不敢说话,闻者辛酸,此时不是太子受器重又还能有谁呢?但越王却去了军中,大家也不敢贸然揣测圣意,只是对太子的尊敬却与日俱增。
加上长公主放出话来,二位殿下立府便要成家,有适龄女子的家门也都开始心思活跃起来。
但这些都没有对高永清的处置消息来得震撼。
下一个小朝会的日子,太子将皇帝的意见转达出来后,许多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高永清失情不察,拂意朕心,大理寺讯问皆已查实,当以失而言罪。予罚俸三年,不得升迁调任,钦此。”
太子自己念得时候声音都越来越小,他心道,这和罚酒三杯有什么区别?
对高永清落井下石的官吏也都傻了,不是说皇帝生了大气么?怎么就和挠痒痒一样罚点俸禄就完了?高永清在御史台再原任三年又能怎样?虽不能升迁,可这小子如今的年纪和官位也是同辈中的佼佼者,旁人升任了怕是还没他品级高!
于是便有人联合起来打算去面见皇帝,上谏此罪断得不妥。后来卓思衡听老师说,皇帝亲切接待了这些“痛陈利弊”的“忠臣”,耐心听他们言说,又非常适时的头痛发作倒地不起,吓得几个官员也几乎要昏厥过去,事后,皇帝“苏醒”后又在病床上召见了这些人,然而已经没有一个人再敢慷慨激昂地陈述了,都只是让皇帝静养为宜。
这件事便以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体面”方式翻了篇,高永清也自典狱释放。
卓思衡和那些没有公报私仇成功的官员一样不满意。
作为知道为何如此的人之一,他现在非常愤懑,然而除了亲自去问高永清,也没有更好的途径来询问其余他所不清楚的始末。
那就亲自去问!
高永清自大理寺典狱回到自家,便收到一封来自洗石寺主持的信,说是快到他父亲的忌日,是否仍旧要来参拜一日,是否要准备他的素斋。
往年主持也是这般询问的,可是今年,这封信的笔记便有些不大对劲……再仔细查看,高永清忽然认出了许久不见的字迹出自何处,也不知是惊喜还是忧心,半晌才长长吐出一口气来……
第156章
卓思衡自进到洗石寺里就阴着一张脸,引路的小沙弥刚入寺中不认识此人,只觉肃杀非常看都不敢看去一眼,之前那位高施主就显得宽和多了。
绕至后院禅房,小沙弥唯恐避之不及,匆匆退下,卓思衡也不敲门,径直而入,高永清自长条春凳上起身,难掩雀跃道:“大哥!”
两人几年说不上一句亲近话,难得聚首本该无话不说,可卓思衡铁着脸摆明就是来兴师问罪,高永清也不敢再说,这时候倒显得颇为老实了。
卓思衡看他因典狱又走了一遭,疲乏之态尽显脸上,苍白面容更甚从前,也不知道是心疼更多还是气愤更多,声音沉了又沉道:“典狱的牢饭就这么好吃么?”
卓思衡阴阳怪气说话时非常有杀伤力,但他大多数时间都用腹诽来消耗这种与生俱来的尖锐锐意,很少说出口。
高永清低声道:“不是很好,没有肉。”有时候,他也是很诚实的。
卓思衡差点气晕过去道:“废话!大牢里的肉是给死囚吃的!皇帝怎么会让你一个功勋卓著替他尽能分忧的忠贞不二之臣出事?”
“大哥都知道了。”高永清不指望能瞒过卓思衡,“我也是人臣,尽人臣所能而已。”
一句话,让卓思衡彻底火冒三丈。
“你长嘴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劝他?你读的那些书都读到哪去了?这个时候不正是应该摆道理的时候吗?即使他不肯听,你也可以拿利益诱导,你难道不知?他使手腕只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