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对崔氏多说,只告诉崔氏按照原计划行事、并让她去和王氏说一声,让王氏好好的准备、准备打算傍晚时分出嫁。
王氏按照妙儿的叮嘱哭着不肯答应,可惜崔氏却不为所动、转身就出了王氏的屋,忙着替王氏置办嫁妆去了。且因那行商娶得着急、没有多余的时间向妙儿拨钱,崔氏只能暂且用自个儿的体己银子、替王氏置办了几件嫁妆充门面,并和张光说好一等那行商把彩礼送来,就把崔氏先出的银钱补上。
随后王氏在妙儿的陪伴下、忐忑不安的挨到了日头偏西,然后在妙儿的鼓励下找上了崔氏,一在崔氏屋里坐下就按照妙儿的叮嘱开口说道:“大嫂,这几天我想了很多、终于想通了,晓得你和大哥也是为我好、才会替我操心改嫁一事,既然事已至此、一切都已成了定局,我……我仔细斟酌过后,愿……愿意改嫁!”
这王氏还是头一次对人撒谎,因此不但紧张得手心全是汗、说话也说得结结巴巴的,并只看了崔氏一眼就不安的垂下头,不敢和崔氏对视、生怕被崔氏看出破绽来,一双手更是下意识的绞着衣角。
幸好崔氏知道王氏不但性子内向腼腆、且一直都是个脸皮儿很薄的人,因此王氏的异样崔氏看在眼里,反倒以为她是因想通了、愿意改嫁而害羞,并未往别处多想……
只见那崔氏一点都没怀疑王氏的话,当下就眉开眼笑的拉了王氏的手、好言好语的安抚她:“二弟妹你自个儿能想通、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改嫁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你不必难为情、更不用觉得害羞!你看看我,我不也前后嫁了两回?嫁到王家后日子不照样过得好好的?”
王氏见崔氏没有对她起疑、悄悄的在心里松了一口气,并顺着崔氏的话往下说道:“大嫂这么一开导,我心里才好受了一些,对往后的日子也总算是提起了劲来,也会抛开过往的不幸、好好的和新官人过日子!”
崔氏见状一脸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笑眯眯的携了王氏的手、打趣道:“你可是马上就要当新嫁娘了,可别再掉眼泪了,赶紧回屋收拾、收拾等新郎官来接你出门!你也不必担心妆奁一事,我和你大哥早就替你把妆奁给备好了,一会儿你直接带着妆奁跟新郎官走便是!”
王氏闻言先是轻轻的点了点头,随后一脸羞涩的对崔氏提了个要求:“大嫂,想当年你我能够在你前夫坟前相遇、继而进了一家门当了妯娌,也算是缘分不浅,不知大嫂能不能念着当年的情分,帮我个小忙?”
这崔氏向来爱装好人、加之王氏的确是有恩与她,于是她当下就爽快的应道:“二弟妹有什么事需要我帮手尽管开口,你我好歹相似一场、能帮的我一定帮!”
王氏见按照妙儿的嘱咐把旧事一提、崔氏果然一口应下了她的相求,心里先是一喜、随后不敢有丝毫耽搁,急忙忙的把早就藏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大嫂,我今儿既要再嫁他人,怎好穿着一身白衣、戴着顶孝髻出门?”
“你也知道这些年来我一直吃斋念佛、为阿宗守寡,因此先前我把整个屋子都翻了个底朝天、一时也没能寻出顶黑髻来,于是我便想请大嫂替我寻一顶黑髻换上!这换了孝髻、穿了大红嫁衣才能有个新嫁娘的样子,也省得把这身晦气带到新夫家去……”
原来在北宋,凡是已婚妇女,都必须用一种用银丝、金丝或马尾、篾丝、头发等编结成的网帽,把头发包罩起来,此举也被宋人称之为戴“髻”。
这“髻”也被时人称为“鬏髻”,网帽外面通常覆以黑纱,形似圆锥,罩住头顶的发髻。罩住后妇人一般会在髻上插戴成套的、各种样式的首饰,那一整套首饰被统称为“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