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儿一小屁孩自是不能品尝北宋的美酒了,她只能乖乖的吃尤氏替她点的面,吃完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尤氏三人一口小酒、一口小菜,美滋滋的吃了个满面春风、两颊酡红。幸好还有些别的物事要买,因此尤氏没在小馆子里呆太久、让妙儿一直嘴馋,吃得差不多了便结了钱出了馆子。
尤氏带着妙儿三人又去买了些零零碎碎的物事,随后把采买单子对了一遍,把遗落的一些小物事都给一一补齐了。物事都买齐了后,尤氏看了看天色、见时辰还不算太晚,便任由妙儿几人一路慢慢的逛了下去。
随后尤氏给自己和家里的几位弟妹买了不少头油、脂粉并香帕等物事,再去布店扯了几块素颜色的料子,打算带回去给家人裁做新衣。毕竟张家虽然眼下家境大不如前,但这些装点门面的物事该买的还是要买的……总不能让张家的媳妇儿从此个个都穿得十分寒碜吧?
就算尤氏不在意这点脸面和体面,张老爷子也会在意,毕竟张家在村子里可是一连好几代都是大户,穿着打扮、吃穿用度自是要比村子里的寻常人家强些才是。因此尤氏也在银钱还够花的范围内,适当的多添置了一些物事。
刘婶和禾花难得跟尤氏进一回城,也是零七碎八地买了些不贵的物事。尤氏想着妙儿快到那可以穿耳洞的年纪了,于是便寻了家首饰铺子,花了几十个铜板子儿、给妙儿买了对丁香花耳坠子,让妙儿欢喜得将那对耳坠子拿在手上把玩。
物事买得差不多后,尤氏便带着妙儿来到了牙行,打算从牙行给妙儿挑个机灵顺眼的丫鬟,以后让这丫鬟专门照顾妙儿。反正妙儿再过几年便大了,这丫鬟最多也就用这么几年,等妙儿年纪大了家里要是用不上了、再把丫鬟给转卖了便是。
妙儿对给自己买丫鬟一事倒是不大热闹,但却对古代合法的“人贩子铺”十分好奇,因此一被尤氏牵着走进一家名为“张记牙行”的铺子,妙儿就忍不住转着一双眼珠子四下打量只见那店铺看着不大宽敞,只在最前头摆了张高台,一个五十来岁的老汉正坐在柜台之后,低着头,一手捧着账本、一手“噼噼啪啪”飞快的打着一架包了角的算盘。
那老汉应是这家牙行里的牙郎,只见他一见尤氏等人进来,便停住手上的活计、客客气气的问道:“这位夫人到小店,是要雇觅人力还是寻匠作?”
这雇觅人力便是雇、买小子丫头等下人,寻匠作则是雇佣有专门手艺的工匠。
尤氏想要给妙儿买个丫鬟,自然是属于前者,于是便开口答了句:“我想买个聪明机灵的丫头回去,不知老伯可有合适的人选荐与我?这丑话我可先搁在前头了那笨头笨脑、不会干事只会吃饭的我不要;成天只晓得嚼舌根、说是非的我也不要;遇事不晓得护着主人、帮着主人的我也不要!”
那老牙郎十分圆滑、一见生意上门,当下便堆起满脸的笑容,殷勤的向尤氏介绍起来:“这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夫人您今儿来小店挑丫头,可真是赶了巧了!前几日老朽才刚刚领了几个机灵的丫头回来,正打算送去给城里大户人家的管事挑哩!既然夫人您赶巧先来了、且指明要挑个机灵的丫头回去,那老朽索性便让夫人当这头一个挑的人……”
尤氏晓得这些牙郎、牙婆个个都是能说会道,说出来的话也只能信个五、六分,于是尤氏并没有因老牙郎的话而喜出望外、或是露出得了大便宜的神色,只不紧不慢的答了句:“老伯说的那些丫头聪明不聪明,得叫出来让我看了才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