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7 / 8)

琳宇”。

在宗教建筑群的东边是最大的景点,约有12英亩(约73亩)大,颇有一些华丽的建筑,包括以九根柱子作为主要屋架的建筑,四周有山丘和小溪围绕。这个景点的一个独特外貌,是在浅水上漂浮着大量的莲花,对中国文人来说,宋代大儒周敦颐曾写出为人赞扬的《爱莲说》,文章以莲花来比喻君子。乾隆很欣赏这篇文章,因此给这个景点命名为“濂溪乐处”,以显示他愿意厕身于许多有修养的君子当中。

根据文献上记载的路线再继续往东走,我们就会看到“水木明瑟”,那里有西方风格的水车把水注入房间里。瑟瑟泠泠的水声附和着瑟瑟的木声,可以帮助皇帝达到仁与智的至高境界。

在圆明园本园的北端附近有几处乡野的景色,雍正皇帝首先在园林里开辟农地,来提醒他自己有数以亿万的子民是过着农村的日常生活。皇帝陛下可以从凉亭上观察到农务是如何进行的,后来他把蚕桑纺织染坊加到这片农地上。早在公元3世纪和4世纪的魏晋时期,中国的文人就透过整体园林的设计、花卉的布置和特殊的叠石,来不断尝试寻找他们自我独特的个性。有一些文人想表达他们非凡的抱负,另有一些人则想展现出他们纯洁、崇高或孤傲的个性。个性与品位长久以来被视为园林和园主的灵魂。雍正十分注意他的责任,勤奋政务和关怀人民的福祉。他有意在自己心爱的御园里建造农地景象,就是要表现出他关心子民,以及强调他的仁政。皇帝很明显利用这个主题作政治宣言,来表示他是一个广大农业人口的正直的统治者,以及表现自己追求儒家的道德理想。

乾隆给五个乡野景点取名。紧贴在“水木明瑟”东南方,坐落着一幢外观呈巨大的中国象形文字“田”的房子,乾隆称之为“澹泊宁静”,旁边就是曙光楼。另外还有四个乡野景点:“多稼如云”附有几间小房子和一大片稻田;“映水兰香”是由稻田、织坊和鱼塘所组成;“鱼跃鸢飞”包含了几幢被溪流环绕的村舍,原名为课农轩的“北远山村”,拥有几排位于一条窄河两岸小而雅致的楼阁和宅第。

在北远山村的东边冒出“坐石临流”,其中复制了一座位于浙江绍兴的著名的兰亭。兰亭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21379)的庄园,他在里面跟名士朋友结伴饮酒、练习书法和作诗。当他们在户外吟诗作对的时候,会坐在石上并把他们的酒杯放在旁边的小溪里,看哪一只杯子会浮在溪上顺流而下。作为一个诗人,乾隆十分高兴去重现王羲之的雅兴。其他用来充实这个景点的建筑,包括了清音阁和同乐园,后者是乾隆经常用膳的地方。紧贴这座兰亭和园林的是“曲院风荷”,乃是参照杭州西湖著名的莲花景而建,九孔桥则把这个巨大的长方形湖泊一分为二,三英里(约4.8公里)长的左岸也是仿照西湖著名的苏堤而建。这些景观都是乾隆下江南之后引入圆明园的。

“西峰秀色”坐落在圆明园旧址的东北角,它的外貌是一座华丽的楼阁,特别为了雍正皇帝欣赏日落而设计。它的设计是要把壮观的日落山景带入楼阁西面既宽敞又明亮的窗户上,是“借景”技巧最佳的例子。事实上,雍正的诗指出,这个设计正是借取江西庐山著名的日落景色。在这座观景楼的东边是名为“涵远斋”的巨大建筑,四周被木兰花所包围,当花朵盛放之时,到处飘香。在这座礼堂的东北方是“花港观鱼”,用来观赏溪中无数的金鱼。在附近山脚之处就是三仙洞,这是足以容纳两百人的宽广空间。乾隆把此景也列入他的四十景之内。

现在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到圆明园宫门的东南边,就会发现有一座名叫“洞天深处”的小小园林。它是皇族学堂的校园,由几排藏于竹林中的教室和宿舍所组成,其间有兰花和松树。雍正和乾隆仍然是皇子的时候,就曾经在这里上过学。宫门的另一边就是长春仙馆,乾隆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就住在这里很多年。馆前有三楹宽的建筑,后面就是五楹宽的主建筑名叫“绿荫轩”,再往西走就是楼座、画室、礼堂、殿堂和厢房。在乾隆由皇太子弘历登基为皇帝后,他就让自己敬爱的母亲住在长春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