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4 / 7)

钟、挂灯、油画和大量装饰配件,全都具有明显的西方特征,以至于连西方的“蓝图”(plan)这一专有名词,也进入了“圆明园工程造法”之中,译作“拨浪”。

中国的凡尔赛宫(3)

这些欧式建筑很自然需要相当的内部设计,例如大量奢侈的装饰和欧式家具、时钟、绘画和机器玩具等装潢。著名的“戈伯朗挂毯”(Gobelinstapestries)系列、织上法国美女的全身像和可照全身的长镜,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67年送给乾隆的礼物,都被摆放在这里。然而,内部设计仍须迁就中国的风味。举例来说,欧洲的喷水池随处可见大型的裸体雕像,但在这里就因为文化因素而被禁止。另外,清朝的帝皇似乎并不习惯在完全陌生摆设的环境中逗留或休息。

乾隆借取西式建筑和园林艺术品位有所限制,并不单止于此,皇帝的文化背景亦不能让他明白,在巴洛克式建筑里所展现的数学领域的精确度,以及机械化的重要性。乾隆皇帝无法得知具有分析性的几何学正发动工业化,最终让欧洲的军队得以侵略中国,并把圆明园夷为废墟。欧式建筑群毕竟除了作为享乐场所之外,并没有发挥其他的作用,它只是皇帝用来散心、休闲、娱乐和收藏来自欧洲的艺术珍宝的场所,只不过是充当皇帝的百宝箱而已。

圆明本园内更多的扩建

随着长春园的完工,乾隆在原来的圆明园内再增添更多的建设。有两项重大的工程值得特别注意。首先,在1762年有一个机会去改建位于福海北岸的四宜书屋,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地把陈家在浙江省海宁所拥有的隅园,重新在他的宫苑里仿制建造出来。

乾隆在他多次大张旗鼓的南巡期间,一再探访隅园,并带回它的蓝图。当这次改建工程完毕时,这个景观就被乾隆改名为“安澜园”,用来提醒他在浙江沿岸所目睹的严重洪水泛滥问题。这个名字尽管没有艺术性的雅致,但是统治者用来表达他关心水灾问题的最好方式。况且,乾隆辩称,改建是节省金钱一举两得之事,因为他认为汰旧换新的做法,只属于维修而已,并且可以提醒他浙江沿海的艰困。但事实上,乾隆并没有节省一分钱,由于他坚持要精确地依照隅园的式样建造,反而需要高昂的营造经费。此外,他还要求此一新的扩建来融合整个建筑群,包括了主殿堂后的揽霞楼、在人造假山上的飞睇亭和假山后的经馆。最后,安澜园成为一个包括了不少于十个完整景观的建筑群。

有一个颇具想象力的谣言指出,乾隆其实是出生在陈家的小男孩,所以他对隅园表现出非比寻常的兴趣,他又经常探望陈家。他甚至曾经谈到常常把宫苑内的四宜书屋误会成海宁的隅园。这个谣传最后引发一个没有实据的通俗故事:内阁大学士陈世倌的妻子和雍正的皇后都在同一天生下她们的婴孩,而皇后秘密地把她的女婴掉换成陈家的男婴。乾隆在最后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不单对陈家表达关爱,而且还把陈家的庭园带回圆明园,让他有亲近老家的感觉。不过,这个通俗故事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

乾隆又在1774年,开始在圆明园内建造最大的图书馆,这就是文源阁,建造在“水木明瑟”的北边,以典藏整套《四库全书》。乾隆在1772年着手这项计划。这套永恒不朽的书包含了经史子集四大范畴,涉及编辑、鉴定和复写所有的经典中国书籍。根据乾隆的观点,其中有许多“不合适”的书籍被排斥在外。这大概是中国清代最具雄心的文献工程,花了超过22年的时间和数千名人员,包括3名总纂,160名纂修官,368名职员和2000名誊录,以漂亮的书法书写出3747种书,放在6752个盒子里,一共手写7部,每部有将近10000标题注释的目录。第三个手写本在1775年完成,在乾隆皇帝的特别指示之下收藏在文源阁里。这座藏书楼所藏跟紫禁城内放置首部《四库全书》的文渊阁所藏,同样完整。

由于乾隆对文献和推动文学与艺术有强烈的兴趣,所以他把完整的《四库全书》保存在他最讲究的帝王宫苑里一点也不让人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