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装作漠不关心的样子。梁萧以往受了气还有母亲安慰,如今受了气李志常可不会安慰他,他性子倔强,不肯示弱,纵然天天被打也不成落下一滴眼泪。

第三日李志常等梁萧吃完饭出门时,暗暗随在他身后,看看梁萧到底最近在和谁打架。梁萧奔走甚急,望着华山上而去,来到半山腰处,行过千尺幢,又过了约摸数里路程,前方现出一面山崖,笔直陡峭,森然兀立。梁萧挽着古藤老葛,纵身攀上,李志常见得梁萧那笨拙的样子,看得好笑。心想是不是把金雁功传给这小子,他虽然借着梁萧习练神照功来返照自己,不过梁萧好歹学了集他平生大成的神照功,嘴上虽不收徒,心里也当他半个传人。

李志常绕到石崖另外一面,轻轻一纵,落足处总能踩住崖面突出的石块上,他不借助藤萝,只足尖点在突起的石块上,一口真气不泄,每一次抬足,都上升数丈。仿佛从崖低陡然升上上空一般。这一手上天梯的功夫若是让外面武林中人瞧见,非得吓死不可。

李志常上了崖顶,眼前豁然开朗,原来崖顶是百丈见方一块平地,苍松成林,拥着一座道观。随即李志常听到一阵洞箫之声,箫声绵绵不断,显然吹箫之人内气深厚,只是曲调之中,不免有七分怅然而落寞,却又夹杂三分洒脱。听了之后令人纠结不已,却又心下凄然。

李志常见到吹箫那人却在南面十丈处,悄然而立,手上拿着一根斑驳的洞箫,吹着曲子。李志常也是颇有雅兴之人,自不去搅扰人家,站在远处,仰观浮云变幻,耳听洞箫之声,洒然不羁,意兴出尘。

直到洞箫声收去,李志常才鼓掌道:“没想到华山上还有同道,当真幸甚。”

这时候吹箫那人惊讶的转过身来,李志常入眼所见却是一名中年道姑,灰袍宽大,两鬓已斑,虽不十分美丽,但肤色白皙,凤眼含笑,叫人一见便生亲近。

道姑见到李志常也吃了一惊,除了东面崖下的藤萝,其余数面甚是陡峭,而且无一屏障。东面她徒弟在那和一个小朋友交手,如今还有激斗声,这人自不会是从那里上来。想到李志常从别处上来,这份本事可当真了不起。

道姑含笑道:“没想到华山附近还有道长一位高人,我在这住了十年,之前却从未见过。”

李志常道:“贫道李志常,却是数月前才来华山,道友没有见过也很正常。”

道姑“哦”了一声,道:“原来如此,贫道了情却是见过了。”

李志常也不惊讶,他大约也猜到面前这道姑是谁。

第五章 归藏

李志常微笑道:““了情”者,“情”未了矣,若当真“了断”,何必去“了”,所谓“放下”大都是放不下罢了。”

了情苦笑道:“道友一语中的,若能“了情”又何必了之。”

李志常幽幽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既不知所起,又如何知晓所终。”

了情叹息道:“要是三十年前听到道友这句话,了情也不是了情了,如今身将朽木,虽不能了,天道之下,不得不了。”

此时已经入了深秋,万物枯黄,唯有松柏依旧,李志常不知从何处摄来一根枯枝,淡淡道:““情”之一字难以深谈,可谈者唯有道,在下生性好武,今日有缘见得道友,愿请赐教一下归藏剑。”

了情身子一震,细细打量李志常,好奇问道:“不知李道友是哪一位故人,恕我眼拙,没认出来。”能知晓她会归藏剑的人,普天之下寥寥可数,她都有印象,可是李志常不过三十岁许,无论如何都非当年故人,让她大是惊奇。

李志常露出回忆的神色,淡淡道:“去年秋天我去天香山庄见了楚仙流,那时秋意无限,百花凋零,楚兄又无美人相伴,成名剑术“名花美人剑”不免弱了一些,我们口中论剑千招之后,终于让我一招“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给破了他的剑法。虽则如此,对他剑术我却好生佩服。”

了情道:“原来李兄已见了楚仙流,他剑术人品俱佳,其人其行当得起“皓月当空”四字,细细算来,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