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1 / 2)

元嘉帝笑起来:“朕没那么弱,这天气不凉不热,正怡人。”

语声跳跃,然眸光却沉。

“叫人备两件厚衣裳,宋阁老并杜学士年纪大了,不耐冷。”元嘉帝吩咐了一句。

贺顺安领命,转首步出花丛,行不出多远,恰与宋、杜二人走个对脸儿。

两下里皆是行色匆匆,略打个招呼,宋阁老宋惟庸便提着袍角问:“陛下在里头么?”

贺顺安点点头,揖礼而去,宋惟庸与杜希文跨进园中。

夜合花开遍小园,细径如线,漫漫悠悠,抛向暮色。

元嘉帝披青氅,负手立于花间,侧畔石凳洁白,在黄昏中泛起微光。

“臣宋惟庸(杜希文),见过陛下。”两人深深揖礼。

“你们来了。”元嘉帝温和地道,又抬了下手:“免礼。”

二人谢恩,直身后分立两侧,彼此不看对方。

杜希文乃是廖派,与宋惟庸阵营不同,便是站姿,亦泾渭分明。

“朕宣两位前来,为的是清河善人之事。”元嘉帝一向不喜绕弯儿,开口便奔主题。

二臣皆躬立。

宋惟庸为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举凡吏事,自需问他;而杜希文亦为阁臣,兼任工部尚书,陈劭原系工部任职,正在杜希文麾下。

二人皆事涉其间,故此蒙召而来。

“朕就想知道,临江知府所言,可属实?”斜阳淡淡,在元嘉帝脸上蒙一层光,叫人瞧不清他的神情。

宋惟庸看了眼杜希文,上前一步,语声老迈:“启禀陛下,吏部派出的官员已有初步消息回转,临江知府所言,泰半属实。”

“细细道来。”元嘉帝撩衣,坐于一旁石凳。

宋阁老垂望脚下,语声越见迟缓:“据老臣所知,那陈劭失踪八年,原来是流落于临江府。他确实忘了姓名来历,只记得师尊是清河县人士。七年前,他在当地开馆授课,自号‘清河先生’。因他授课不收束脩,为人又肯亲善,广受赞誉,后便有人将他的名号改为‘清河善人’。”

他止住话声,掩袖咳嗽两声,喉间略有气喘。

“宋首辅可是冷?”元嘉帝关切地问,恰见贺顺安捧衣回转,便朝他招手:“贺大伴快来,给两位大人添衣。”

贺顺安忙趋步上前,宋惟庸哪敢受他服侍,接过厚氅自己披上,那厢杜希文亦披了衣,双双向上谢恩。..

“罢了,朕嫌殿里气闷,

第356章 千古第一

杜希文将身子躬了躬,道:“吴谦见此图册,如获至宝,连夜召集人手细议,数日后上奏朝廷,并获允准,其后六年,他一心修建‘临江堰’,时常与陈劭宿于堤坝之上,数月不归。”

元嘉帝笑了一下:“这吴谦倒是个父母官儿。”视线往宋惟庸那里一滑。

“陛下圣明,吴谦确实兢兢业业,为修筑‘临江堰’,两度放弃回京述职之机,为这‘千古第一坝’呕心沥血,如今才不过三十许的年纪,已是鬓角星星。若论功绩,臣以为,吴谦当属诸府之首。”宋惟庸声若飘絮,态度却笃定。

元嘉帝点点头,转向杜希文:“朕也是前些时候才听说,那‘临江堰’已然竣工,今夏大雨,江汛又发,然临江府却滴水未进,诸邻县亦无一处发水,是么?”

“是,陛下。”杜希文微微抬头,烛火映目,光亮灼人,就连语气亦带了些热度:“臣等初接此信时,犹自不信,实因那临江府并诸县常发水患,工部多次派员下调、国库更拨银款无数,皆不得根治。微臣遂派员私访,再,京中举凡与临江府有生意往来之商户,臣亦命人细细盘问,两下比较后,方知此事属实。”

他蓦地撩衣伏地,面色因激动而潮红:“江下水患,年年治、年年发,临江府诸县犹甚,因其地势特殊、山川险恶,微臣等竭尽全力,亦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绝其症、治其患,致令当地百姓受苦,臣有罪。”..

他扶地重重叩首,旋即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