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女安稳度日?毕竟,郑皇后对齐采女的介怀早已持续多年,深入骨髓了。

?[62]使臣

云英的顾虑在不久之后便找到了答案。

事后第二日,萧珠儿果然将已经写好的奏表递上去。

她身为公主,虽按皇家规矩,跟着先生读过书习过字,但到底不受宠,又是年纪最小的一个,没有跟着前头的姐姐们一道学,先生便也教得潦草,只教出她一手中规中矩的字来,旁的诗词文章粗读过一些,要亲自写却是万万不能的。

是以那封奏表写得也只能算是言辞通顺,表意浅显。

好在,朝臣们并不在乎公主才情如何,更不在乎这背后代表的公主这些年来受到的忽视,他们要的只是个结果,有了公主的主动请缨,其他人便可大大松一口气。

朝堂上,他们将公主亲笔写下的一字一句念出来,大大赞扬一番,及至于圣上提及齐采女请求出宫修行的事,也没有几人提出反对。

事情便就这样顺利地定下来。

朝廷一面命人修书,一面为公主延请名师,指点功课。

此处的功课,自然不再是寻常闺秀要学的女红、女德,而是男子才要学的四书五经、家国大义,为的是让公主通晓中原历史,深明大义,即便远嫁他乡,也始终能将中原的百姓与天子放在心上,莫因嫁人生子,便忘了根本。

此外,自然吐谷浑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以免她入吐谷浑后,与新汗王无法沟通。

云英几乎每日都去绣芸殿中看望萧珠儿,白日里,她不是在听翰林院那些学究们讲课,便是捧着他们送来的数不清的书卷仔细阅览。

她在宫里拘了这么多年,骤然听到、看到这么多从前不曾见识的东西,总觉得有许多思绪一下被激发出来,却又无处诉说,便都同身边的宫女还有云英倾诉。

云英虽也读过书,但也只是千字文、百家姓这样浅显的幼儿开蒙之物,旁的诗文典籍几乎一窍不通,对那些士人大夫们才有资格学的正式大义更是觉得新奇不已。

她每次来时,听着学究们讲那滔滔历史长河中数不清的能留下名的人物,都要感叹,原来天地是那么广阔,原来那些在外行事的男子,心里能装下这么多的大事。

难怪他们一个个眼高于顶,不屑于妇人小儿在内宅的那点事,换作是她,大约也会有同样的不耐烦。

可是,为何女子会只看内宅那些事?当真是像男子们说的,天生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