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待遇,反来欺辱百姓,陛下觉得合适吗?”“依你看,该如何呢?”杨戬停了一下:“臣对禁军发言,陛下容许否?”玉帝笑着搂过他:“看你说的这话!便是朝臣上奏,朕也只看所言是否有理,何况你我一体,何来疑你之心啊?”

杨戬推开玉帝,看了一眼装着看文书的长宁,咳了一声才说:“既如此,臣坦诚以告:禁军风气不正,由来已久。臣未入宫时便听过些禁军霸道欺凌百姓之事,只是或者未闹出人命,或者事后给了丰厚丧葬费,民不敢与官斗,所以压下去了。朝臣畏惧避嫌,况天子身边,都是勋贵国戚,因此不敢对禁军之事开口。陛下若不及早整治,只怕狼羌未来,皇城先乱。”

长宁也说:“禁军极乱,而且内部斗争严重。我差副都统送嫂子回城,也是只送到城门口,他们一旦入了城,各样手续之繁琐,出具办理之刁难,没半个月回不来。只是城里的事我知道的也不多。”

玉帝大惊:“竟有许多事朕不得知!安和不要隐瞒,将你知道的全都说出来,便是年岁久远,人已死了,朕也要补偿百姓一个公道。”杨戬看玉帝确有英明,便将自己知道的一一说了,哪些证据确凿,哪些只是听人说过,哪些人还未受到惩处,哪些人冤死狱中,无不如实以告,长宁也在一旁补充自己知道的细节。桩桩件件,听得玉帝大为震怒:“真是灯下黑!枉朕自诩爱民,竟不知百姓日子如此艰难。”

因此玉帝亲自审问一干人等,查明各人做过的诸多恶事,降了明旨:“禁军厉百家捏造谣言,毁人名声,致使无辜之人惨死,十日后问斩。同行起哄者,杖八十,除军籍,子孙后代不许读书入仕。禁军教头李虚勉、副将赵英素、都统齐辉等人,多年来包庇纵容禁军作恶,横征暴敛,罪大恶极!立刻抄没全部家产,赔偿受害者,投入天牢,着三司会审,胆敢协助隐瞒藏匿包庇者,同罪!”

旨意下发后,厉家女人抱着孩子,带着些七老八十的女人,围在亡女娘家门口叫骂不休,看见人多了又跪地磕头,求老夫妇去衙门写谅解书,他们家愿意赔钱。老两口一辈子只养了一个女儿,爱如珍宝,不料遭此横祸,颇觉人生无望,铁了心要厉百家偿命,对于赔偿一口否决,只等着看恶徒问斩。

厉家人又找到女子原先的夫家,夫家一口答应,拿了钱便去衙门递交解状。因是玉帝亲自下令,主事官员不敢私纵,要将解状送到御书房。正巧长公主前来巡察,看了解状,当即驳回:“袁氏前夫吴仁偏听偏信,袁氏自尽有厉百家一半的罪,也有吴仁一半的罪。而今袁老夫妇为女讨公道,吴家不但不相助,反而借机谋利,情实可恨!”当即发了玉令:“没收厉家行贿银三千两,吴仁杖六十,发配京郊修堤,十五年内遇赦不赦。厉家杖六十,处罚银三千两。”

厉百家在菜市口伏法后,厉家女人又叫着青壮亲戚,抬着厉百家尸首,在老夫妇家门口烧纸祭奠,与厉百家的父母一起彻夜哭嚎。被除了军籍的禁军也去撒泼耍赖,吴仁的父母闻讯也赶去吵闹。唢呐吹个不停,老两口不堪其扰,趁他们休息的空逃到外甥家借住,厉家闻讯追来,继续骚扰,老两口搬一次家,他们追来一次。老两口年纪老迈,又无外省亲属,能逃几次?差点也上吊了帐。

幸而长宁公主好人做到底,又知道钱不露白的道理,处死了厉百家后,差了手下官员悄悄将罚没的六千两送去,想给袁老夫妇做养老用。宋御史是个心实的好人,揣着银子走到轱辘巷,瞧见这阵仗,仔细一打听,连奏章也来不及写,忙进宫禀报玉帝与长宁。玉帝大惊:“怪道有灭族之刑,可见有理。”因此下令抄没厉家全部财产,抵给亡者家属养老之用。凡参与闹事者,尽皆问罪,或处牢房监禁,或发配修堤,无一轻纵。

玉帝深为感慨:“连京都百姓尚且如此,况外省乎!”因此下令,封护国公杨信之子杨泰和为天下巡按左使,昭惠将军程千秋之孙女程万年为天下巡按右使,吏部尚书吴清之长女吴如意为鉴察御史,刑部侍郎梁晶之门生邓明为法检,四人带队巡察全国。长宁请旨随同,玉帝准了,给她一道“如朕亲临”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