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2 / 3)

这何主簿当年同在泉城书院读书,后来老爷回乡应考,这何主薄原就是山东行省的,便留在了家乡。再往后,老爷又去外省做官,两下里渐渐地便断了消息。前些时候老爷偶然遇见了他,得知他便在这蓬莱县任着主簿,这几日倒常与他叙旧。”

“原来是这样的。”李氏点了点头,目中渐渐涌动起回忆的神情:“嫂嫂这样一说,我也恍惚记起来了,当年确实像是有这么回事儿。”

李氏便又向她致歉:“这原是我的不是,不曾早些告诉你们。只老爷也是昨晚突然才提起来的,那时候你们都睡下了,我也不好派人送信儿,只能等到今儿一并说了。”

李氏“嗐”了一声道:“这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儿,嫂嫂也别总这么见外。”语毕又问:“倒是要问一问嫂子,那何家到底是怎么个情形,嫂子不如先交代一声儿,也好叫我这心里有点儿数。”

她这是怕见面后说错话,犯了人家的忌讳,所以提前打听,这也是应有之仪。

第145章 古代剩女

倪氏蹙眉想了想,便道:“我与那何太太也就只见过一面儿,她娘家姓黄,膝下育有两子两女,大女儿前年嫁去了外乡,下剩的几个孩子年纪都不大。”

李氏一面听一面点头,陈滢亦是面带沉吟。

听了倪氏所述,她已经大致明白这何家女眷是何方人士了。

那天清晨的花园中,她偶遇李珩与一个叫何君成的男子散步,倪氏所说的何主簿,想必就是此人。

心中正自思忖着,忽地那锦帘被人掀起,带进来一股子凉风,随后一个管事妈妈便匆匆走进来,躬身禀道:“夫人、姑太太,何家女眷到了。”

倪氏忙道了声“请”,人已是离座而起,迎到了门前。

屋中众人此时也全都站了起来,耳听得门外传来细碎而凌乱的脚步声,旋即那门帘便又挑起,那管事妈妈一手打着帘子,恭恭敬敬地将几个人请进了屋中。

陈滢凝目看去,但见那一行人中打头的是个容貌平凡的妇人,面色有些苍白,似乎身体不大好的样子,穿着件牙白斜棱纹对襟袄儿,下衬着番黄素面儿挑线裙,发上只戴了个一点油的簪子,打扮得很是朴素。

倪氏此时早便迎了上去,口称“何太太”,又向李氏引见,陈滢便知道,这应该就是黄氏了。

虽然看起来有些病弱,可黄氏行事倒还得体,与倪氏并李氏见礼后,便拉着李惜等几个小辈夸了几句,还予了见面礼,那厢李氏与倪氏也给了何家三个孩子见面礼,众人便安坐叙话。

到得此时,陈滢这些小辈便没坐的份儿了,全都站在长辈身旁,陈滢扫眼看去,便见那何家的两子一女都是规规矩矩地站着,容貌多少都有一点何君成或是黄氏的影子,穿着打扮也很普通,可以看得出,家境并不富裕。

这一眼扫罢,陈滢便转过视线,看向何氏身边一个作丫鬟打扮的女子。

这丫鬟容貌秀丽、举止文雅,然这些并非她引起陈滢注意的原因。

事实上,这屋中诸人此时鲜少有人能忽略这女子的,原因无他,实因这丫鬟打扮的女子,看年龄至少也有二十五以上了。

这不免叫人诧异。

在普遍早婚的古代,女子年满十八岁便已经算是老姑娘,可这丫鬟分明远超这个年龄,却仍旧小姑独处,委实罕见,众人自是好奇。

如此多或明或暗的视线扫来,黄氏立时便察觉到了,她心下十分不耐,面上倒还是一派平淡,转首吩咐道:“明心,你且先下去,我这儿不用你服侍。”

黄氏此行似乎只带了这一个丫鬟,这话一出,便有了种很明显的厌弃之意。

那叫明心的丫鬟却是不以为意,柔声应了个是,便袅袅娜娜退了下去,那一行一止风姿嫣然,简直不输那些大家闺秀。

直待她退下了,黄氏方才若无其事地向倪氏一笑,道:“这丫头有些来历,卖身实属无奈。老爷怜其孤苦、敬其风骨,允她自许婚嫁,只她说曾在佛前发下重誓,不好早嫁,就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