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少一些,且寒门学子的占比远高于往届,几乎达到了一比一学阀垄断知识的现在,寒门难出贵子这句话并不是随便说说的今年算是真正的寒门崛起之年。

倒是有人不甘心想要做手脚,但也没办法,术算题没对,阅卷官还能通融一二,可策论题写不对,阅卷官再有心也是无力啊,更别说今年的主考官是岑夫子和崔鹏飞这两尊大佛,他们早已经隐退,根本不惧党争,真要把他们惹急了,反而不妙。

反正能通过今年会试的,那高低也是个当县令的好苗子。

陆秉烛想着,附耳给有些不明所以的太皇太后解释一番。

太皇太后眼睛一亮,觉得这十全公子当真是个人才,并认为此种题型可以多多益善,并决定将其定为科举必考题型。

很快学子们考完,考官们也阅完卷,将前三的答卷呈上去给皇帝定排名,皇帝百无聊赖地翻了翻,对礼部官员们拟定的预排名没有什么意见,决定就这么看着办之前,多嘴问了太皇太后一句,这一问就出事了。

太皇太后翻过答卷之后,面色就是一沉,看向了杨尚书,语气不咸不淡:“似乎是少了一张卷子。”

其他人看着太皇太后手里的三张答卷还没反应过来,杨尚书却立刻就知道她口中少的那张是谁,但他却只讷讷了一声“这”,看了皇帝一眼,低着头不出声了。

实在不是杨尚书想打压人,他最开始排序的时候,也是有将柳固排在里面的,左侍郎见后面色微变,立刻凑过去跟他说了柳固曾因为言语不当入狱之事。

第136章

说是言语不当, 实际上柳固那篇被封禁的文章,说是直接指着皇帝的鼻子骂也不为过了,这涉及的还是征兵改革这件事。皇帝的征兵改革步子迈得太大, 解决了边关兵士不足的问题, 却也掏空了国库, 皇宫都变得抠抠搜搜, 可以想见到底丢了多少钱进去。

国库的钱全用在兵上了,其他方面自然就会捉襟见肘,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问题,要不说冯鄞守这户部尚书是朝中一霸,能直接跟皇帝甩脸色说没钱,要不是他这个户部尚书调度钱财有功, 大启早几年就财政赤字要完蛋了。

也是皇帝运气好,在位这么多年不说年年风调雨顺,却也没有出什么大洪水大地震这种天灾,日子也才能过下去。

柳固那篇文章便是说这件事, 末了又借古讽今, 说起了汉承秦制大夸吕后的无为而治, 有让皇帝延续太皇太后的政策不要想一出是一出的意思。

柳固对自己入狱这件事一直心有结节,毕竟天下文人谁不写讽刺文章,点评皇帝的也不止他一个,怎么就偏偏他倒了大霉被一番蹉跎。

终有一日他同薛瑾安说起这件事, 薛瑾安一语道破天机:“他能拿出手的功绩就那么点,被你直接给否了,你还拿太皇太后压他,他不炸才怪。”

皇帝是个为了“超越”太皇太后,能直接将整个朝廷风气反向发展的人, 别的话他能当个忍者神龟,唯独说太皇太后政绩比他好这点,是他绝对不想听的。

于是柳固就被下狱了,要不是他名气大,他不一定能活着出来。

杨尚书对皇帝的心思多少也是有些揣测的,他思量了一番,最后还是把柳固的答卷拿掉了,没成想却被太皇太后又点了出来。

杨尚书这边还没想好要怎么回答,太皇太后直接就让陆秉烛去把柳固的答卷翻了出来,也没有问皇帝直接就定下了:“此卷能得榜眼,这一份便定为传胪吧。”

就这样,此届科举的名次定了下来,状元江南府崔酌,榜眼湘鄂府柳固,探花晋阳府谭灵越,传胪江南府刘正,杜寅和田呈闵也在二甲之内,排名不高不低。

柳固经历了一番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波折后,拿到了他应得的名次,也得到了皇帝的厌弃。

*

殿试之后,举子们打马游街,琼林宴上好不热闹,薛瑾安觉得很麻烦没有去,只听说大皇子和二皇子在琼林宴上如花蝴蝶般四处结交,尤其是二皇子,据说还当起了媒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