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3 / 4)

份应是张三丰晚年的关门弟子,但在武当正史中,却找不到任何关于此人的记载。

“关于此人,在《武当仙志》之中,一共提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布‘八仙阵’之前,一次则是在布阵之后!”晨光道长摇头晃脑道,“言尚道人守赵金舟之尸身于‘寒骨洞’,此后便再无记述。”

虽说八仙阵能暂时解决襄阳府的问题,但却不能解决赵金舟尸身本身的怨气问题,因为时日拖延太久,赵金舟之怨气已然无法超度,但又不能像处理普通冤孽那样一把火烧了完事,因为这赵金舟大怨未度,强行烧其尸身的话,只能使其怨气加重,更不好处理。有介于此,张三丰便决定将赵金舟的尸身放置于一个叫“寒骨洞”的山洞之中,相传此洞大阴若水,其阴气强度是一般的山东或巨阴池所难以比拟的,虽说冤孽有“嗜阴”的特点,但若将大怨之孽置于此洞,洞内过强的阴气无异于降低了冤孽对外界阳气的耐受程度,一旦适应了寒骨洞中的阴气,冤孽主观上便不会踏出洞外一步,日久天长,其怨气亦可渐渐消散,也不乏是一种欲擒故纵的好方法。而负责在寒骨洞看守这个“赵金舟”尸身的,则正是那个言尚道士。

“寒骨洞?”张国忠一愣,“您知不知道具体位置?”

“这个就不知道了……”晨光道长摇头,“但应该不会太远,那赵金舟的尸身不宜长途运送,当然是越近越好……”

“那您说的那本《武当仙志》,能不能借晚辈看一看?”

“都烧啦!”晨光道长一摊手,“当初藏经的时候,也就藏了那么几箱子,想我武当经卷千万,光是经书祖训就好几百斤,正经经书都藏不过来,怎么可能藏那种书?对了张掌教,你刚才说晨星师兄找我有事,是怎么回事?”

“我那是现场编的,那个大姐没完没了,我想帮您解围……”

“哦,我说呢……”晨光道长哈哈大笑……

郎中:官名,始于战国,正五品官员。

第三十章 一尸两命

“言尚道士……言尚……”说实在的,当晨光道长第一次提及“言尚道人”这几个字的时候,张国忠便觉得这个人来头不一般,很可能与朱允炆有很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就是朱允炆本人,在民间野史的传说中,朱允炆逃亡之后曾改姓“让”,以此表达自己被迫“让位”的无奈,古今一些学者大儒甚至直接称其为“让皇帝”,而故事中的“言尚道人”至少在名字上是与这个传说高度吻合的,一个“言”字加一个与“上”谐音的“尚”字,不就是让吗?

有道是冤家路窄,就在张国忠准备辞别晨光道长,专程去打听关于这个“言尚道人”以及那个神秘的“寒骨洞”的时候,刚才那位和稀泥的年轻人竟然又出现在了不远处,正东张西望的往这边走,刚才跳脚骂街的那位大妈似乎没跟着。“哎!那位道长!”听语气,这个年轻人似乎并没什么敌意。

“这位同志,我想您刚才可能是有些误会……”一看既然已经被发现了,张国忠只得又陪起了笑脸。

“我知道是误会!”年轻人快步凑到了张国忠和晨光道长旁边,做贼似的蹲下身子,“道长,您刚才说的事,有什么化解的方法吗?”

“厄……这个……”晨光道长一皱眉,“小伙子,这种事不是说化解就能化解的,你先说说怎么回事,我说的那个事,到底有没有?”

“这个……”听晨光道长这么一说,年轻人立即就是一脸的为难,转头略带尴尬的看了看张国忠,似乎有些话不方便当着张国忠的面说。

“嗯……这位是茅山的张掌教,茅山宗的嫡系正传弟子,小兄弟你有什么话但说无妨!”晨光道长指了指张国忠,“你的事,他应该比我更有办法!”

“哦!原来是张掌教啊……幸会幸会,我叫孔飞……”年轻人尴尬一笑,“不瞒您说,确实跟这位道长说的一样,是一尸两命,但我也不想她死啊,也不是我害她,您发发慈悲救救我吧……”

“什么一尸两命?您这到底是……?”说实在的,张国忠此时也是一头雾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