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作者不忍心让这几个孩子人生沾上杀人的污点) 从证据上来说,现场没有其他人的脚印。 1自杀。 我更倾向于自杀,但自杀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坠楼距离。 小说里明确提了,坠楼距离符合被仰面推下楼的指征。 我推测是那台巨大的望远镜的布之下?在暑假之前就把装置放进去,经过一个暑假,搬运的痕迹就会被灰尘覆盖。 再说说自杀的动机,主观主观非常主观。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夏遊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我感受到的是夏遊的支持系统的全面崩塌。 在家里,爸爸消失,妈妈控制欲强,姥姥姥爷重男轻女; 在学校,陈华是擅用自己手里小小权利霸凌孩子的老师,有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但作为内鬼,她始终心怀愧疚,在临别之际,在即将作为学校代表登上校庆之际,她内心的愧疚、不安、迷茫达到了顶峰。 而心中压了无数情绪的她,无人可以理解,无人可以倾诉。 如果她按照稿子进行发言,或许在她看来是一场背叛,是对她的同学们的背叛,也是对她自己人生的背叛。 作为高考状元的人,应该感谢严厉但能出成绩的陈华老师和一直托举自己、为自己奉献的母亲……吗? 于是,她做出了那个选择。 她以自己的生命,报复陈华和江晚。

这个故事太精彩了!看得好爽!

一边希望所有人都能学会把“补偿的爱”补在自己身上,一边又无奈东亚社会里没有近乎控制的高强度的“爱与奉献”,孩子难以被托举。什么是爱,怎么爱不是我们的课题,因为好好活下去已经用尽了我们的全力。

线索看起来指向自杀,既然如此我认为是他杀。

一身反骨??

第十七章 坠楼案的真相

一审结束,陈华以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陆思雁提起上诉,等待二审。但大家心知肚明,如果没有颠覆性证据出现,维持原判的可能性极大。

一团名为迷惘的雾气笼罩了她,让她几乎被挫败感击溃。

比起陈华被判死刑,更让她难受的是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谓辩护律师,就是先在脑海里构建一个让自己足够信服的真相,再用这个“真相”去说服法官、说服群众,甚至说服对手。无论是他杀说、自杀说、意外说,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无法让陆思雁发自心底地信服。

听了江晚的叙述,她心底隐约浮现出了一个猜想。但自己都无法信服的故事,就只是故事,毫无用处的故事。

判决书邮寄到江晚家中,江晚拍照发了朋友圈,配字是:“妈妈为你报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