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沉默了,说不出话来。

“法官不会听取你的臆测,你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陈华烦躁地抓了抓脑袋:“你让我说我也说不清,你上过 A 大,每个班上不都有一两个精神不正常的?你问我他们怎么考上的 A 大,我怎么知道?”

这说的倒符合实际,现在的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经常有学生重度抑郁躲在寝室不上课,甚至崩溃跳楼的事情发生。A 大这样的顶级名校也不例外。如果夏遊发病的时间较晚,靠吃老本也有可能在高考中正常发挥。

“给我一个准确的,她开始发病的时间点。”

“我从高二开始接手九班,她已经不正常了。独来独往,没有朋友,眼神涣散。但她安静不惹事,成绩还行,我也没太关注过她。高三时她的状态转好,成绩一路拔高,极少有人在高三进步这么多。问题真正恶化,是高考之后的事了。暑假里学生组织 ktv 叫我一起去,夏遊病得很明显,一整场下来没有和任何人说话。”

“高考后发生了什么?”

“不知道。”

“是否可以推测,暑假里发生了一些事情,导致她精神状态急剧恶化?”

“可能吧。”

“我不方便去联系她的家人,她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吗?”

“没听说……”

“人经过长时间劳累,一口气松下来时经常会突发重病。爷爷退休时不也大病一场吗?或者是……失恋了?”

陆思雁列举着种种可能性,陈华不置可否,含含糊糊地应答着。不一会儿,陈华写好了名单,陆思雁接过来看,皱了皱眉,“我看你当老师当得挺有激情的,没想到这么……有自知之明。”

名单里,和陈华关系好的学生那栏寥寥无几。关系不好的那边,却列了十几个。陈华和同事、领导相处,向来注意高情商应对,虽然没什么能称得上朋友的人,自问也没结过仇。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关系。

“夏遊在班上和谁关系好,和谁不对付?”

“她很孤僻,没有关系特别好的人,也没有和人闹过矛盾。”

“你好好想想。”

陈华心里冒出了几个名字。夏遊并非没有朋友,但这些名字……他不想说出口。

“我家里有份小组作业两两组队的名单。她应该会和自己关系最好的同学组队吧?你去我家看吧,书柜里,高二九班,第三个文件袋。”

陆思雁整理思路,梳理出了两个工作方向:

1、 求证陈华没有杀人动机。

2、求证夏遊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陆思雁心中持悲观态度。即便顺利证明这两点,也没有把握帮陈华减刑……但该做的事,总要尽力去做。陆思雁又问了些问题,收起了名单,结束了这次探监。

这一章看下来有了点《混沌少年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