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直白一些,就是朋友多了路才好走。

陆承璋从前总觉得他爹这种大道理虚头巴脑的没什么意思,似前回老三行商一样,宁愿自己往里搭些钱,也不能让林怀庚和刘璋赚得太少,在他爹看来那叫为人宽厚愿意吃亏,在他看来,那叫傻。

类似这样的事情,他爹和老三从没少干,还有大哥,日常做生意总要多让人家一点尺头。

让就让吧,陆承璋也有生意人的精明,让了尺头嘴上要说一说嘛,那才不算白让不是?

他大哥就不会,憨乎乎的直给给人家多量了布也不会多说一句,为这事他不知教他大哥几回,他大哥每回都只是笑笑,说他嘴笨,学不会,说不说的也不要紧。

从前他是摇头的,现在细想,谁傻呢?

虽说有句老话叫买的没有卖的精,可顾客真的傻吗?

今天摊着这样事,陆承璋仔细去想,头一年不显,近一年来,他大哥的柜前好像总比他这边是要忙一些的。

陆承璋在这一刻,心里忽然有种豁然开悟的感觉,原来一直以来,傻的其实一直是他这个自以为精明的。

吃亏是福、厚道之人有厚福,这句他爹从前总挂在嘴上的话,陆承璋到今天才终于明白了。

陆承璋的声音也和心情一般,微扬了起来:“爹,我知道了,以后我多跟大哥和三弟学着。”

把老大也带进去了,陆洵知道,老二这回是真的明白了。

他唇角扬了扬,眼角也堆出了几条笑纹,“好,睡吧。”

祸福相倚,有些事情要想通其实只在一个瞬间,只是契机难得。

教老二他确实费了心思,但没有合适的契机,他把那些话在老二耳边念出茧来也没用,而今天意外撞上了这么一个契机。

陆洵把手往脑后枕了枕,今夜他真的能睡一个好觉了。

第136章

第二天一早,五人在客栈吃过早饭就直奔布号集散地去了。

洪都府的各大布号,大多集中在这一处,四条长街,大布号数十,小布摊近百,五花八门,各种货色都有,来到这里,拿的货色好不好卖就全看你自己眼光了。

今天选布的主力是柳渔和陆洵,大多时候是她两人商量着来,一个是卖了十多年布的老手,对布料的质量好坏极为清楚,一个是对色彩、花色相当敏感,审美上也颇具天赋。

两个人搭挡,加之这一回不是跟着钱弘,不是作为附属的一方,可以自己拿主意的时候多了,倒叫陆洵这一趟拿货拿得颇为痛快,他二人都看中的,基本上陆承宗和陆承璋也都没问题,至于柳晏清,他只负责自家妹妹的安全。

不知不觉已到正午,几人预备拿的货也基本拿齐,钱也花得差不多了,也不多留,拿着各家布号的单据就去定船,等船找好了,柳晏清几人留在船上,陆洵折回一趟,告知几家布号把布往哪里送,动作快的就等着对方上货,直接把人领到码头,核单交货。

趁着等货的这一段时间,陆承宗在码头附近买了些吃食水果,又买了几盒子路菜带回船里,九家布号的货,至未时末送齐,陆洵喊船家开船启程回安宜县去。

正是八月十五,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现如今就在船上将就一顿,不过有菜有肉有月饼,更不似往年一人出来拿货,一行五人在一块,倒也不觉孤独。

回程一路顺风顺水,在袁州也不停留,第四天下午就到了安宜县码头。

自家的地盘,回去招呼一声伙计,推几辆板车出来,货几趟也就搬完了,和伙计们一同来的还有陈氏和陆霜母女二人。

原来这个中秋丈夫儿子们全不在,陈氏索性带着陆霜、秦氏还有两个孙儿和小丫一起来了安宜县里,又去溪风镇接了一个人守铺子的周琼英,请了对门的卫氏一起凑了一桌,一起过的中秋节。

节后周琼英回了溪风镇管着自家的铺子,也是头一回丈夫孩子们全出去,陈氏自然是挂心的,

就带着一家人留在了这边等陆洵几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