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诚突然就理解李昌平教授为什么那么着急火大了,感情是他变成整个大项目的吊车尾了啊!

徐仁宗教授不知道李昌平教授所仰仗的关键参数是周诚帮忙计算出来的,他还在一边同周诚感慨说,“老李还是有几把刷子的,这个超高水材料一突破,我们国|家填海造岛技术立马就脱胎换骨了,原先我们是利用天鲸号、天麒号等将海沙从海底抽起来,直接喷注到需要造陆造岛的地方,使这些海沙堆积,最后再排水挤压,便能造岛造陆。”

“现如今有了这种性能更好,并且对泥沙、海水、海盐都有很强结合能力,而且不容易被腐蚀破坏的超高水材料,只要将超高水材料混注在海沙中,便能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地造出一片陆地或是一座海岛来。”

“我对这方面不算特别了解,但也听过一些会议,知道超高水材料的重要性,这个超高水材料用在填海造陆上,能将效率翻上个二十倍,如果用在地下轨道交通建设、矿山开采等方面,更是具有寻常建筑材料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当时国科大,就你填报的那个学校,建环学部的何炳仁院士就提出过一个观点,超高水材料若是用到房屋建材中去,只要地基做的好,那就算是九级地震来了,我们的屋子都安然无恙。”

给周诚科普了一通之后,徐仁宗教授又有点羡慕,“老李搞出这么一个技术来,评院士是不会有问题了。”

周诚抬头看向徐仁宗教授,他有心想同徐仁宗教授说一句‘其实最关键的参数是我计算出来的’,又怕徐仁宗教授误会他,便把到嘴边的话给改了一下,道:“徐教授,等您将您现在研究的发动机技术给突破了,院士绝对妥妥的。我们国|家现在最想突破的就是发动机技术了吧,没道理啊,一群人研究这么长时间,还达不到人家其他国|家二三十年前的水平……遇到的那些技术瓶颈就这么难突破呢?”

周诚不这么安慰还好,他一这么安慰,徐仁宗教授越发心累了。

“其实吧,制约发动机技术的,不是我们本领域的技术瓶颈,而是材料领域的技术瓶颈。人家在二战期间就搞出来的材料,我们搞了四十年没搞出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实我们拥有很强的设计团队,如果原材料能够跟得上的话,我们的发动机技术早就突破到世界前列水平去了。包括那航|空|母|舰,现在我们拥有的最发达的航|空|母|舰,也只能同白头鹰那边上世纪末的技术相比,很多问题都是卡在了材料上。”

“其实老李那项目,不也是卡在材料上好多年了么?能突破一个算一个,希望其它的材料也能和超高水材料一样给人带来惊喜吧。”

徐仁宗教授说着说着就开始唉声叹气,把周诚给彻底弄迷糊了。

周诚想了想他在国图数据库中看到的论文,材料方向的不少啊……准确来说,材料方向的论文已经不能用‘不少’来形容了,得用‘很多’来形容。

自然科学类的博士毕业的时候,手头能有个五六篇SCI就算是实力不错的,要是换了材料专业的学生来,手头只有五六篇SCI都不好意思见人,优秀点的本科生毕业的时候都能写够这么多的数量。

能登上SCI的论文,都算是获得国际同行认可的成果。

花国每年产出那么多材料领域的SCI,按道理说,材料领域有再多的技术瓶颈也该被攻克了个七七八八,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的疑难杂症没有解决?

仔细一琢磨,周诚想明白了。

那些论文的数量是不少,但有用的真不算多。

同一个研究思路里,实验方案稍微调整一下,人家就能‘水’出很多的文章来,这些文章看似个个都是成果,实则与他们的研究课题相比,要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要么就是一些换汤不换药的成果,真正能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研究成果实在稀少,用寥寥无几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若是深究这其中的缘由,便是因为研究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变了。

原先的研究人员想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