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主与郡主,彰显宫中学风惠及,再一个或许是皇上可能想为罗贵妃的妹妹指婚一门好看的亲事,让她有个头衔而不是如今的孤女,这样由皇帝指婚,大概此女的婚事不会太差,然而也培植不出什么外戚势力,富贵有余权柄不足,大致如此。
最后一条就很关键了,卓思衡曾听卓衍讲过,许多亲贵重臣子女到了一定年龄都有入宫为皇子公主随侍伴读的机会,这是一种额外赏赐的恩荣。然而皇上似乎不打算这么做,他大概是担心亲贵子嗣过早与皇子们接触,形成门阀同皇子之间的派系,党同伐异,他亲爹就是被这么搞下来的,他对此必然心有戚戚,于是就让所有子弟都老老实实去太学念书,谁也别惦记进宫结党提早站队的事了。
这一连串顾左右而言他加连消带打以及假途伐虢组合拳可谓拳拳到肉,基本杜绝了世家想与太子和皇子勾结的可能,也为自己的后宫去除了外戚的弊端,至少这批皇子成年前都是被剪去了羽翼,想飞出皇帝的手掌心是不大可能了。
包括太子。
卓思衡对这位才大自己十岁的皇帝可谓刮目相看。
这就像一场在他面前真实上演的精彩帝王心术政治秀,教会他入朝为官后的第一个道理:圣心深不可测。
不过他也总结出自己文官职业生涯的第一条经验:永远站在皇帝和朝局的角度思考问题。
(本??出处:???P互??)
第33章
太子进学之事尘埃落定,卓思衡免去了给太子陪读的工作,教育太子的任务也交由几位馆阁学士,虽然没人明说,但明显翰林院上下都松了口气。
至此,卓思衡的工作回到正轨。不用入宫侍诏的日子他就在翰林院撰文与抄写,工作大多是斟酌词句与寻找参考旧例,以及将新的诏旨誊写归档。而入宫时,他则从抄写员变成了机要秘书,翰林院的学士为皇帝讲经筵,他在一旁陪读,整理好学士们需要的资料与教学用书;皇上天章殿问政时常与臣下聊及本朝前几代帝王的施政,有时需要查阅,他就要跑去皇宫内作为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弘文馆找寻祖宗实录的对应记录,带回交由皇上和廷臣一道进读参详。
工作简单,但信息量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