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3 / 3)

不过,对朱瞻基来说,这倒方便了。过去要一根宽边木柴,稍做加工便是一枚简陋牌位。虽然有些对不起大伴,但事急从权,等留都安定下来,再正经摆祭也不迟。

那两个小奉御不太靠谱,朱瞻基决定自己亲自去挑选。可他刚一靠近西华门,就听到门外一阵喧哗。听那争吵的内容,似乎是有人要进来,却被卫兵给拦住了。

什么人如此嚣张,居然连宫城都敢闯?莫不是白莲贼人?朱瞻基踱步走过去,看到大门外站着一个穿通政司号服的典簿,斜挎着一枚黄漆鱼筒,要往里冲,却被持戟的禁军死死地给拦住了,两边几乎要动起手来。

通政司负责内外文书交接,南北各设一个,这个典簿显然是南京通政司的吏员。而禁军是朱卜花从北京带来的,接防这里不过数月。两边互不统属,态度自然都很恶劣。

朱瞻基开口喝道:“何事在这里吵吵嚷嚷?”禁军们听到太子驾临,都纷纷半跪在地,那个典簿也连忙跪下。朱瞻基问怎么回事。典簿回道:“一刻之前,有京城八百里加急文书送至通政司,不停急报东宫。卑职不敢耽搁,急递宫城,却被他们拦住,说没有朱太监的允可,任何人都不得入内!”

守门将军急忙分辩道:“朱太监说外头形势还不太平,皇城久无设备,为防贼人惊扰殿下,这才严令四门紧闭。”

朱瞻基略点了一下头,道:“通政无壅滞之心,守门有警惕之意。你们各自尽忠职守,都无过错,都很好。”众人都松了一口气,齐齐谢恩。朱瞻基心中略有得意,觉得自己这么处置颇有仁君之风,日后可以当逸事写入史书。他伸手道:“朱卿家的命令不宜违反,你就隔着门给我吧。”

那个典簿连忙解下鱼筒,交给守门将军,守门将军再恭敬地双手转到朱瞻基手里。朱瞻基先掂量了一下,很轻,里面的文书应该不会太厚,然后检查了一下筒口,错齿之间的蜂蜡浑然一体,没有开裂痕迹,筒缝之间还盖有“皇帝亲亲之宝”的玺印。

“我离京不过十几日,父皇这是有什么急事,要说给我知?”朱瞻基有点好奇。不过,周围人多眼杂,他把鱼筒系在腰间,决定回到长乐殿再拆开来看。他眼下还是要找块柴火做牌位,给大伴上祭再说先从小事做起嘛。

太子并不知道,此时在东水关码头的两个下属,却在为一件大事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