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太监在离开东水关前下的死命令:把码头与外界隔离开来,只允许医师、力夫、抬夫等入内。其他人等,只能候在棘围之外,等内场把人一一抬出来,他们才能接走,施救或掩埋。这道棘围本是应天府在秋闱时用来圈禁考场的,如今却被守备衙门拿出来干这个,也算是有急智。若没这一围,只怕眼下码头的情形会更加混乱。于谦和吴定缘千辛万苦挤到棘围之前,亮出过城铁牌。卫兵狐疑地检查了一番,勉强放行。两人在其他人怒气冲冲的叫嚷声中,钻过棘围,沿着一条满是驴屎马粪的窄路前行。路的尽头,是外郭南城墙与秦淮河面之间的一段河滩空隙,绕过去到城墙另外一侧,即是东水关码头。东水关又叫通济水关,其实是一座秦淮河上的跨水瓮城。它的巍峨城墙高约七丈,下砌条石,上筑青砖,呈一个上窄下宽的敦实梯形,外墙还伸出三层共计三十三枚白石券,宛如青面凶兽露出雪白的獠牙一般。城墙正中位置是一个半圆状的偃月水洞,恰好卡在秦淮河分叉的水道之上。洞顶挂着一道厚若金城的黝黑铁闸,可以根据旱涝开合,以调节秦淮内外水位。远远望去,整个水关俨然是一位双腿分立、披挂甲胄的狰狞武士。号称“南北通津、载金淌银”的东水关码头,即设在这位武士面前的秦淮河岸之上。东水关码头是一片不规则的狭长河岸,南北长四百步,东西最阔处有两百米,都是夯实的黄土地面。平日这里桅帆连天蔽日,商贾摩肩接踵,从日出到夜里鼓鸣闭城,无一刻清静之时。此时,于谦与吴定缘一踏入码头区域,眼前却看到了与往常截然不同的景象。只见旗幡委地、钲鼓散落,地上扔着数不清的金银革带与云锦佩绶。码头地面的土黄色一点都看不到了,全被密密麻麻的人类躯体所覆盖。那些躯体横七竖八躺倒在地,从上品绯紫到下等玄皂,什么服色都有,但呻吟与号哭差不多同样凄惨。他们翻滚着,挣扎着,即便是宝卷里描绘的泥犁地狱,也不过如此了。宝船爆炸时,这里站满了迎候的南京官员、侍从和卤簿仪仗。他们就像是被一阵狂风吹过的稻穗,在强烈的冲击下纷纷扑倒在地。有些人侥幸只是断了手脚,有些人表面无事,五脏六腑却被搅成一团,不停大口大口吐血,还有些人一头栽倒,再也没了声息。那些养尊处优的国士,几乎在一瞬间便堕入泥尘。二十几个短褂力夫站成一条弧线,缓慢地在人群中一一搜寻,发现还有气的,抬到旁边的青条石堤旁,那里有几个临时调来的青袍医师在忙着救治;没气的,则撩起身上的袍角,蒙住面,一字横搁在堤脚旁,会有抬夫用担架一具一具往外送,让棘围外面的人认领。不过,救援人员应该是得了指示,优先救助那些穿官袍的,至于其他诸如仪仗乐班仆役之类的人员,只能暂时弃之不顾,任由他们躺在地上哀求叫喊。于谦看到这一番惨状,下巴不住地抖动,几乎要流下泪来。吴定缘亦是紧皱着眉头,不停地扫视着这一片人间地狱。他忽然眼睛一亮,疾步向前,抓住一个力夫的胳膊。这人和吴定缘穿的袍色一样,也是应天府三班里的,估计是被临时抓来当劳役的。吴定缘也不客气,劈头便问:“你可看到我爹了没?”那人正累得一头大汗,一见是“篾篙子”,很不耐烦地回道:“没见过。”“他没来过这里?”“不知道!”对方硬邦邦地甩了一句,后来想到“篾篙子”跟吴头儿毕竟是父子,语气稍微缓和了点,“我是出事以后才被调过来的,一直没见着吴头儿。”说完他眼神往外飘了飘意思很明显,如果你爹在码头的话,恐怕就在这一大片死伤人群之中。吴定缘心头狂跳,连忙松开那人,来来回回地在人堆里搜寻。吴不平今天穿的是皂色朱边短袍,很是醒目。可是,他把整个东水关码头转了个遍,也没看到父亲的身影。吴定缘又去了石堤附近,伤者里没有,死者里也没看到,更不可能有人把尸体认领走。这便奇怪了,难道他没来过码头?这不应该。吴定缘最了解他爹,那是个责任感很强的老公门,宝船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他绝不会无动于衷,一定第一时间赶到。难道说,别处有事,把他又给调走了?可还有什么事比这个大?于谦看出吴定缘神色有异,踮起脚来拍拍他肩膀,道:“我知道你救父心切,孝心可嘉。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