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栋待他走后,与杨氏道:“这孩子太过儿女情长,不好。”
杨氏不以为然,难道天下男人,非要个个薄情寡义才好?
第二日,媒人到,听过杨氏吩咐,去向林依提亲。林依一直拖着不交草帖,就是想看看张仲微如何处理青莲一事,如今举动让她满意,自然就肯嫁了,爽快填了草帖,交与媒氏。
既是两家情愿,行事就快了许多。凭着媒人往来,很快交换了定帖。这日,媒人送了定礼来,金瓶酒四樽,山羊一双,另还有几只绘了五男二女的木盒子。林依虽能干,却未经历过婚礼,不知如何回定,忙命青苗请了杨婶来,请教她如何行事。
杨婶掀盖儿翻看,见里头有几样珠翠与首饰,还有缎匹茶饼等物,咂舌道:“大房是照着官宦家规矩备的定礼,比二房求娶大少夫人时可丰厚多了。”
林依奇道:“大房欠债还未还清,哪里来的钱?”
杨婶道:“想必是借的。”
青苗抱怨道:“借钱办定礼,到时还得三娘子去还,好没意思。”
杨婶笑道:“你这妮子,别个还没开口叫三娘子还呢,你倒把话讲在了前头。再说定礼多寡,乃是三娘子脸面,大房宁愿借钱,也要与她长脸,这不是好事?”
青苗听了这话,就欢喜起来,忙道:“还是大房好,若换作二房,决计想不到这里。”
林依见大房晓得与自己脸面,突然就觉得杨氏比方氏好上百倍,暗道:果然懂规矩讲道理的人办事,就是很强些。她感念张家大房,就请教过杨婶,把回定礼备得厚厚的,免得真叫他们亏空。
不过感动归感动,该留的心眼儿一个没少,之前的草帖定帖,凡是需要列出陪嫁妆奁的地方,林依都只将自家财产填了一半,如今大房行事贴心,她也未改初衷。
青苗对此举十分不解,问道:“三娘子人都去了张家,财物能不去?等你出嫁,这户就没人了,留下一半家产,写在谁人名下?”
林依道:“既是门户无人,钱财田地,自然是要一并带去张家的。”
青苗更加疑惑,追问:“既然都带去,为何不写在嫁妆单子上?”
第九十一章 林依成亲
林依是想瞒下财产,才如此行事,那些水田、苜蓿地还有鹅群,比不得死钱,极好隐匿起来,以防进了张家门,有人惦记。她对青苗耳语几句,叫她明白过来,又叮嘱道:“不许讲与他人知晓。”
青苗瞧了瞧那几样丰厚的定礼,觉得林依担心太过,但凡事留一手总是好的,于是连连点头。
张家大房大概想赶着把媳妇迎进门,好不耽误张仲微进京领官,因此半个月未到,财神又至,先是几样首饰,但因家贫,置不起金的,便全用银镀的代替,另外还有一顶珠翠团冠,四时髻花、彩缎匹帛等物,一应规矩,全是比照官宦人家。
方氏站在门首瞧隔壁,想到这份热闹,本该属于她二房家,就再也忍不住,搭了任婶的胳膊,也摆出几分气派来,慢慢走到林依房里去,将那几样财礼瞧了瞧,又拿起首饰细看,故意问任婶:“是我眼神不好?这钗儿怎么瞧着不像是金的?”
青苗嗤道:“你家恐怕连银的也拿不出来。”
林依看在张仲微面儿上,不想与方氏争执,于是斥了青苗几句,上前请方氏坐下吃茶。方氏不肯坐,只在财礼间穿梭,翻翻捡捡,一时嫌彩缎成色不好,一时嫌髻花颜色老气。林依实在受不了她这副德性,忙去桌角的黄铜小罐里摸出几个钱,悄悄塞进任婶手里。
任婶觉出手里多了货,嘴角就朝上勾了勾,走到方氏身旁道:“二夫人,这官宦人家,就是同咱们布衣百姓不一样,连送个财礼都是有讲究的。”
方氏不以为然,问道:“哪里讲究了,我怎么没瞧出来?”
任婶指了那顶珠翠团冠道:“寻常人家,谁会送这个,送了也没处戴去。”
方氏活到这把年纪,也没戴过头冠,听了这话,又是尴尬,又是嫉妒,嘀咕道:“借钱充面子,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