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头一回,他浑身不是因为恐惧而哆嗦起来。颤巍巍地,一边手艰难地抬起,又生怕手上的尘土呛着那孩子。分明咫尺之间,却如隔天涯。
那孩子呆呆地瞧着他停滞不前的宽大掌心,头歪了歪,忽然卖力地钻出了一截身子来,丢开茶花,两只肉乎乎的小手往他手上一合,却只能抓住两根指头。孩子也不沮丧,倒是喜滋滋地笑了,牵着那指头拉了几下。像是一小块温暖的棉胎裹住了手。
他甚至觉得那一刻他会因为孩子任何一个轻快的摇晃而倒下去。
撤回手的时候,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慢慢抽出那两根手指,随后,那手指用更大的力气按住了自己的眼角。只有密不透风的严实才能令他安心恸哭。
“申家妹子已经过世了。”
他重重抹了一把脸,紧闭双目,捻起佛珠中的一颗:“贫僧已是出家之人。”
“这孩子没有亲爹亲娘,怪可怜的。”
佛珠缓缓转动起来。”出家人无父,无母,无兄,无弟,无妻,无子。”
靳前叹了一口气。申氏故去后,靳家仍旧没有放弃寻找当年无故失踪的男人,只不想千辛万苦寻到的人竟然是在衍嘉山上剃了度,出了家,做了个后山种菜挑粪的和尚。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愿相认。
靳家金匠终于无奈告辞,他站着,没有去送。孩子懵懂地望着渐离渐远的憔悴男人,被冻得彤红的脸蛋费力地往回拧,眼睛仍是黑白分明,每眨巴一下,男人在风中的身影便模糊一层。白雪漫天覆地。孩子在雪花中把手掌晃了两下,像是在依依不舍。
一串挂珠,三十六颗子珠。
他用了十八颗为死去的妻子诵念经文,剩下的十八颗为寄养在他人篱下的儿子默默祈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立之年竟已熬了满面白须。当他最后一丝胡须完全褪去黑色的时候,靳大夫人领着那个孩子再度出现在他面前。
孩子已经和他多年前种下的一株石榴一般高了。
样貌清秀,乖巧伶俐,笑起来的两道弯弯眼睛十分讨喜。只是在眉角的地方多了一道伤疤。
“爬樟树的时候摔的。到底是留疤了。”靳前的正妻是个稳重的女人。自夫君病故后,家中事务皆由她及三位姨娘抄持。
“阿弥陀佛。”他低垂着脸,手指边的念珠一颗一颗仿佛起了焦躁,打晃得厉害。
女人沉默下来,许久没有再次说话。而他只是麻木不仁地继续掰着那些硬邦邦的珠子。孩子起初扯着靳大夫人的衣袖,困惑地拿眼不住看两个互相闭口不语的人,显然不明所以。后来孩子不经意瞥见桌上一缸刚刚开封的笋齑,偷偷望了眼嫩白的笋片,咽了下口水,眼巴巴扯了一下靳大夫人的袖口,满眼期盼。
他停下挂珠。从柜中取了一只最干净的碗,用井水洗了一遍,才慢慢挖了一勺笋齑入碗。给孩子端过去时,他看到了自己的手指在打颤。
冬笋是新鲜的,刚出了泥,刮去土质,用山上的积雪融化后的溪水洗净,剥成细细的一片酿在酱料当中,封坛入土。孩子似乎对那半酸半甜的气味迷住了,爱不释手,迫不及待用手抓了一把。
他那一刻喉头有味,一如那坛笋齑,半酸,半甜。孩子的手抓的不止是笋齑,还有他的心口。
“大夫说小玉有不足之症--也许,活不长久。”
靳大夫人说话的时候,眼角通红。
手中的念珠瞬间掉下了地,一声响彻脑门,轰鸣而出,打碎后山一片空空寂寥,然而山环水绕,风走云转,到头来漫天覆地三尺雪白,也比不及心中一刀寒冰来得剧痛。那一响卷过茫茫大雪,不过投入了一口朔风,连同他一起撕成了碎片。他嚎哭起来。孩子被这突如其来哭声吓住,呆在那儿。一块挂在唇边的鲜嫩笋片犹在滴水。
他的脸上也有东西疯狂地滴下去,久久不止。
那年,孩子八岁。
他等着孩子长到九岁。九岁的时候,盼着十岁。十岁的时候,盼着二十岁。也许是对于他发须全白的一点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