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加强巩固。

沈南星想了想,在报纸上刊登出来的思维导图,以一个基础知识点为中心,把这一整个知识的部分都给学透,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后来的老师学霸们都会提到,要建立知识体系。

跟后世不断创新到变态的题目比起来,现在的考试可就太友好了。

后世书本上教给你1,考试要考的可能是100。

现在书本上是1,考试通常就是围绕着1转,适当延伸。你只要学会1,掌握1,就能考得不错。

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沈南星的这份正式复习笔记,和练习题,也不能太难,还是要以书本上基础知识为主。

说干就干。

说实话,数理化的课堂上,老师们讲的内容对她没有太大帮助,她就专心按照自己的思路复习,顺便正式搞一份复习笔记,和练习题。

练习题贵精不贵多,后来有母题的概念,她就想办法整理出来一套母题。

有条件的在把母题吃透的前提下,再继续做更多练习题,没条件的把母题吃透,也能把知识点掌握得很不错。

语文和政治课,沈南星非常专心地听课。

尤其是政治课,她得好好学学怎么答题,不能答敏感的东西,不能答歪,不能写搁在现在不合时宜的言论。

数理化的老师,在知道沈南星的水平之后,也不管她上课做什么。

实际上班里学生太多,要解答的问题太多,老师们已经精疲力尽了,如果某个同学自己上课摸鱼,老师其实也没有精力管,提醒你一句,你不听,那就算了,多的是要上进的同学。

但是,任何时候,其实也都不乏混日子的,有些人竭尽全力也未必能来学校复习参加高考,有些人,却是被家长逼着来的。

比如班里的陈国栋,他爹是县医院院长陈耕良,还有跟陈耕良一起玩的,纺织厂厂长儿子李远航,肉联厂销售科主任儿子赵立业,这几个人都是被家长逼着来学校上学,参加高考的。

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迟到早退都随意,听不听课也不管,只要别闹事,别耽误其他同学学习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