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5 / 5)

镜子说:“你呀,爬,也要给我爬到终点。”

和莫奈一起赏花(1)

“小资”这个说法早在几年前就臭了大街,紧跟着的“BOBO”连同《格调》那本书也早被踹出了流行话题的圈子。不过这些并没有妨碍它们继续泛滥或腐烂下去,因为如果社会的发展不能像“神六”那样直冲云霄,一个群体或是一个阶层在时代的舞台上就消失不了;只要它们存在,就必定要发言;自己说自己,也被别人说。所以不管是香还是臭,这股味道暂时消散不了。

和“小资”经常相提并论的,还有“中产阶级”这个说法。虽然目前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统计局还是各种媒体,都不能就中国的中产阶级给出一个明确并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但至少还是可以从不同来源得到不同的数据,以对中产阶级的标准有个大致的了解:比如说个人年收入3~5万美元,在北京、上海或广州拥有100平米以上的住宅,开“别克”以上级别的车。“小资”却很难定义,它的标准更加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你可以说一个人很“小资”-因为她恨不能一天24小时泡在星巴克里,第一百次地阅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却不能仅仅依据她的月工资来决定她是否“小资”。一个月挣两千的人可以大方地把收入全都花在打车和派对上,成为当仁不让的“小资”;而另一个挣六七千块月薪的人却可以小心翼翼地做着“城市平民”。有充足的数据说明,“中产阶级”暗示了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而缺乏数据参考的“小资”阶级,却更多地关乎于一种风格和情调。

具体到我所处的70年代生人这个群体,诞生于70年代初期的那批人,因为他们社会“中流砥柱”这个身份的日渐巩固以及一定时间的积累,相当比例的人已经处于中产阶级或正向这个阶级稳步迈进;而70年代中后期的人则和80年代的后起之秀一道,构成了“小资”们的主体。

“小资”们的职业构成丰富多彩,从自由撰稿人到SOHO族,从广告文案到摄影师,更少不了一大帮在外企安身立命的职员。虽然挣的钱有高有低,但做起“小资”,却是不分贵贱,只要是这个成分,吃穿住行,或深或浅都会打上这个群体的烙印。

说到吃,“小资”们很少会出现在大排档周围,“麻辣烫”和“烤串”在定义食客市场时也绝不应当把他们包括在内。“小资”们钟情的场所包括吃日韩式料理的牛屋或萨拉伯尔,吃西班牙菜式的阿仙蒂以及吃泰国菜的金象苑,如果是吃法式大餐,也绝不能少了蜡烛和鲜花衬托场面。“小资”们很少喝可乐或雪碧,白酒尤其是“二锅头”那简直是没文化,“小资”们的首选是法国红葡萄酒,而且喝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是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旋转。

“小资”们爱穿休闲服装,即便是工作状态或不得不穿正装的正式场合,也务必带一些休闲风格。他们喜爱品牌货,但不会是充斥街巷的“鳄鱼”或“梦特娇”,他们会选择某个在国内不那么知名的英国或意大利的品牌,或是不那么贵、但绝对有质量保证的香港品牌。这不仅是他们的服饰标准,也是他们选择一切生活用品的通用标准。既要在自己的消费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又要凌驾于芸芸大众之上;既要体现出自己的品味,又要与暴发户严格划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