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渡”二字,取自慈悲渡人。

世家给族中小辈取字时,会翻阅诸多典籍,断不会取这么浅显的表字。

但祝乘风的表字“慈渡”却蕴含着,青州数十万百姓的新生。

先帝时期,先帝因喜爱奢物,不顾百姓之苦痛,几番横征暴敛,从而致使民怨沸腾,国朝不稳。

当时的异族野心勃勃,瞅准这个时机,竟联手各异族,直逼边关,叩响边门,意图进主中原。

而面对声势浩大的强敌,先帝却软弱昏聩,被异族吓得竟要弃京而逃。

如此危难之下

幸得当时还是楚王的陛下,和泰安公主,前往边关迎敌。

几方大战,二人连破敌军,斩杀了许多异族主力将领,打出了赫赫威名。

把联手的异族,通通阻拦在了边外。异族更是被当今陛下和公主吓破了胆,纷纷投降,进表称臣,再不敢提进主中原之事。

当今陛下收下降表后,为防止异族诈降,便和泰安公主驻守边关,维稳国朝。

不料就在国朝堪堪稳定之时,内乱又起。

先帝三十二年,夏。

青州黄河决堤泛滥,致使数十万百姓生民涂炭,苦不堪言。

面对各地刺史的加急奏报,先帝却只顾享乐,迟迟不愿发款救灾。最后被诸多大臣以死劝柬,才不情不愿地拨款下去。却也只派遣了个宠妃之子,诚王前去安抚灾民。

青州的数十万受灾百姓,在听闻朝廷派了位王爷前来。尽皆喜极而泣,都道自己和家人有救了。

可日夜期盼王爷到来的百姓却并不知晓,被他们殷殷盼来的,不是救他们出苦海的人。

而是推他们上死路的鬼!

手握救灾款的诚王,摆足了亲王的排场,方一到达青州,便下榻到青州刺史府中。丝毫不提受灾百姓,只宴请当地豪族,宴饮享乐,大醉三日。

刺史府内,丝竹之声日夜不绝。而一墙之隔,却是饿到典儿卖女,只为祈得一口口粮的受灾百姓!

诚王全然继承了先帝的又坏又蠢又贪!

不顾数十万灾民的性命,贪下了朝中好不容易挤出来的赈灾款,竟是一个铜板都不肯给灾民花用。

受灾民众,久等不到救济。被逼无奈下,赌上性命。堵住当时在刺史府中饮宴的诚王,只祈求高高在上的王爷,能赏他们一口薄粥,给他们一条活路。

而自觉被一群贱民威胁的诚王,只觉得自己在一众豪族面前丢了颜面。为了挽回颜面,竟丧心病狂下令,漏夜掘开了灾民们费尽心力堵上的堤口。

一夜之间,无处可躲的数万百姓,在饥渴交加下,葬身堤口,至死也没有等来一口薄粥。

当时年仅十三岁的祝乘风,听闻黄河决堤的消息,知道楚王镇守边关,怕是来不及安抚灾民。有先帝在的朝廷,更是指望不上。便自发组织了众多世族中子弟,筹措了粮草布衣,急身赶往灾区。

日夜不敢停歇地赶路下,终于在一个黑夜抵达青州。

却直面撞上了数万百姓,被淹得尸骨无存的场面。

来不及悲痛,立时便就地施粥,捐衣,又带领医者发放药物,掩埋尸骨,以防瘟疫。

如此日夜不歇的过了大半个月,才安抚好了慌惧不已的灾民。

又在亲自下堤口测量水位时,觉察到堤口有被人掘动过的痕迹。几番调查下,才知道这等惨烈之事。

竟是人祸所为!

十三岁的祝乘风,当即便持剑,敲响了刺史府的大门。把还在日日饮宴的诚王,一剑戳了个对穿。

只不过,他当时毕竟年幼,而诚王却是个成年男子。一剑之下被他逃脱,骇破了胆的诚王逃回京城,朝着先帝告状,要降罪于祝乘风。

先帝迫于世族,并不敢大加追责。

祝乘风却以笔为剑,写下了一篇,浸满数十万生民血泪的惊世绝赋《囊虫赋》。

《囊虫赋》一出,天下为之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