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安朝,书局相当于是现代的出版社,书铺相当于是书店,只能代售书籍,没有出版书籍的资格。

大安朝建国一百五十余年,百姓安居乐业,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话本小说空前发达。

以前书铺也是能出版书籍的,但书铺竞争激烈,为了抢生意,出版了不少夺眼球却下作的书籍,还有些印刷了传播邪教的书籍。

整个书籍市场一片混乱,好书烂书混在一起。

有大儒觉得这样不行,便上书先帝,先帝看完大儒的上书,也觉得书籍市场混乱不堪,不管不行,遂下令官府把那些下作和传播邪教的书籍销毁。

再令官府管控出版,只有得到官府同意文书的书铺,方可出版书籍。

慢慢地,能出版的书铺变成了书局,只负责出版批发不零售。

京城有三家书局,翰墨书局主要出版杂记话本小说类书籍,青柳书局主要出版科举用书和举子名人的诗集文章,最后一家书局是在翰林院名下,主要印刷朝廷文书、邸报以及翰林院编撰的书籍。

墨雨书铺内,掌柜的正在向谢宁介绍书铺的经营情况。

“公子,我们书铺分为两个区域,一边卖杂记话本,一边卖科举用书。两边分开,有需求的客人可以往自己想去的区域找书。”

“还有一些读书人,买不起整本书,我们书铺也设了桌椅,可以让他们在店内抄写,自己抄写的书籍,跟印刷的相比,可以便宜一半价钱。”

谢宁点点头,陈掌柜打理得不错。

之后陈掌柜拿来这一年来的账本,谢宁翻看起来。

出嫁前那段时间的学习,还是有点用处的,至少谢宁能够看得懂账本了。

不过谢宁算数不行,对账本比较慢,看了一本账本了,他果断决定带回去,在家慢慢核对。

陈掌柜着人找来这三年的账本,给谢宁打包装起来。

这是墨雨书铺所有的账本了,这间书铺也才刚开张三年。

这书铺靠近国子监,除了他家的书铺,整条街上还有两家书铺,可谓竞争激烈啊。

陈掌柜说:“我们书铺也才开张三年,跟其他两家书铺相比,客量比较少,只能以服务吸引一些穷苦的书生来抄书,所以赚得不多。”

谢宁点头表示理解,他也不是完全不懂,知道一间铺子生意要好,要么靠新奇来吸引客人,要么靠时间来建立口碑。

墨雨书铺没有什么新奇的书籍,陈掌柜能经营成这样,已经算是很有能力了。

谢宁突然想起《珍娘传》,下月初一前翰墨书局便会在各大书铺铺货。

谢宁问:“最近很受欢迎的《珍娘传》,你可跟翰墨书局预定了?”

陈掌柜恭敬答道:“属下打听过《珍娘传》的传播,按照其受欢迎的程度,向翰墨书局预定了五百册,应该能卖完。”

现下的书局出版书籍,会先找书铺谈,书铺再向书局预定书籍,书局按照各大书铺预定的数量,自己估算着印刷,一旦预定了,概不回收。

有些书卖得好,预定的数量少,再定就没货了,到手的钱都没法赚。有些书卖得差,却定了一大堆,最后砸手里,只能自己承担这个亏损。

所以要向书局预定书籍,还得有一定的眼力经验,才能赚到钱。

谢宁刚刚翻账本,大多都是赚的,所以他相信陈掌柜有这个眼力。

这只限于杂记话本,像是科举用书,店里囤多少,都能卖完,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罢了。

每年都有人要科举,科举用书每年都有消耗。

谢宁让人抬着账本,准备回去。

临出门前,谢宁对陈掌柜说;“翰墨书局把《珍娘传》送来后,给陆家这边送二十本来。”

陈掌柜应下:“好的,公子。”

谢宁虽然看过了,但他娘和大嫂还没看过呢,到时候他回娘家一趟,给他娘和大嫂送去。

陆川到家时,天已经暗了,真真是应了那句披星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