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全盘套用南方经验,且地形水土和农作物品种也不同,参考价值不大。
总体而言,北方商业经济不及南方,绝大部分农户的生活完全依赖种地,又一年只得一熟,种豆子就不能同时再种小麦。但凡有个什么差池,这一年的农耕就毁了,百姓饿肚子、朝廷难税收,提议的人势必成为众矢之的。
再者单纯更改农作模式容易,后续中秦放鹤提到的由朝廷出面调控价格、收购作物、协调比重等,则是大头。
谁来开这个口子?哪个衙门负责?先收货还是先朝廷拨款?这份差事派谁去?
一个闹不好,又要无事生波,闹起党派之争。
所以一直以来,都无人敢率先开口推广。
当年方云笙任清河府知府时,也曾试探性向上递过折子,但他太过谨慎,全程畏缩,以至于折子上没几句实质性建议,直接就被内阁当废话压下了。
董春当时就觉得奇怪,因为方云笙此人素来不大热心农桑,怎么好端端的,忽然又要搞起什么农事来?
后来傅芝与方云笙内斗,看着新鲜出炉的小三元,汪扶风一下子就来了兴致。
小三元呵,也就是说,方云笙胜了?
傅芝断不是会轻易认输的,那么这个十来岁的小子,必有过人之处。
后来乡试点考官,汪扶风稍稍动了点心眼儿,把自己弄过去,亲眼看了……
真要论起来,方云笙的谨慎也不是坏事,这一特质注定了他不会轻易,不会主动与同僚起冲突,哪怕有利益分歧。
所以汪扶风收徒之后,他考虑了一个晚上,次日就过去办了“师徒交接”:他将从县试开始,秦放鹤的所有考卷和重要文章都汇总之后,交给了汪扶风。
其实就算方云笙不给,汪扶风自己也会派人搜集,但这么一主动,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汪扶风当时就觉得,方云笙此人,确实有些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