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举荐者本人都自愿认输了,还有什么可比的?

不知怎得,盛和帝就松了口气,“可还有哪位爱卿有话要讲?”

隋青竹本人都这么说了,自然不会再有,盛和帝不过走个过场罢了。

果不其然,短暂的沉默后,便三三两两有大臣表示赵沛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赞同之声迅速高涨,汇聚成一股浪潮。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来。

稍后散朝,众人皆去恭贺新晋阁员,就连傅芝也假笑着说了几句客套话。

兴奋之余,赵沛颇有种被天降馅饼砸中的晕头转向之感。

他跟隋青竹没有交情,自然没什么负罪感或抱歉的。

只是好消息来得太过突然,之前没有任何人跟他透过风声。

他曾想过自己会入阁,一定会入阁,但现在?

太早了。

先有柳文韬赖着不走,又有隋青竹为帝师,若单论私情,自己说不得就要等着熬走尤峥了。

可老爷子每每瞧着颤颤巍巍,每每都有惊无险,好像还挺耐磨的,谁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谁能想到呢,冷不丁的,秦放鹤狠狠推了自己一把!

不管他是真的需要自己上台也好,单纯为了辖制傅芝也罢,这个人情,自己必须记下。

当天各部下衙之前,翰林院掌院请求面圣。

盛和帝对先帝时期的诸位老臣都颇敬重,忙命人请进来,又叫赐座。

听了对方来意后,盛和帝诧异道:“您刚及耳顺之年,如何就想退了呢?”

当年跟着先帝那一批老臣,哪个不是活到老,干到死,突然有个好端端就想致仕的,他还真不大适应。

对方只说自己年事已高,且近些年朝中人才辈出,“……实在不宜备位充数,还请陛下允准。”

言外之意,随着这些年分权过来,管理翰林院太累了,他年纪大了,本身也不太擅长这方面,有点艰难。

若陛下您施恩呢,能帮老臣换个位子,老臣感激不尽;

若觉得不妥呢,就此功成身退也不错。

左右即便您不答应,秦阁老私下也承诺会照看我的子孙,不亏!

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如此恳求,本身又非什么特别不可或缺的角色,朝廷又早已脱离了危机时,上位者就很难说出反对的话。

“翰林院不可一日无首,”盛和帝温和道,“爱卿可有什么人选,可担此大任?”

来人便笑得谦和,“老臣愚见,孔氏后人,现任北方国子监祭酒孔姿清,可堪大任。”

第275章 落定(七)

孔姿清的名字一出,盛和帝面上的笑意便僵了僵。

啊,是他。

孔姿清乃孔家后人,容颜俊美,正经三鼎甲出身,也算名满天下的人物了,但他还有另一层身份:秦放鹤的至交好友。

两人相识于孩提微末时代,多少年的交情,能相互帮忙带孩子的程度。

让他管翰林院,此事会是秦阁老的手笔么?

即便不是,会有秦阁老的授意么?

不好说。

与此同时,盛和帝心底也隐隐升起一点近乎歉疚、心虚的情绪。

老实讲,在这之前,他甚至一度把孔姿清给忘了,这么一想,确实也挺对不起人家的,好好一个世家出身的斯文人,丢到边关近十年……

十年啊,人一辈子才有几个十年?

说是地方官三年一届,期满述职,但孔姿清甚至连回京述职的机会都没有!

为官者最好的年华就这么被搁置了,说是外调,实则跟流放也没什么两样。

对此,朝中清流们也颇有怨言,不过都碍于大局,没招儿。

但现在有人提出来了,是秦放鹤推波助澜也好,文人清流们忍无可忍借题发挥也罢,盛和帝都不能再继续装聋作哑,必须给个回应。

按照惯例,新君登基,大封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