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纳子妾,本就不为外人道,更何况这延祥观中还发生了太多不足以为外人道的隐秘事。

正想着间,就听得前面街道上浩浩荡荡一行人,行人纷纷回避,她的轿子也回避在一旁。

阿妩好奇,往外看,却也看不到什么。

就在这时,隐约听到一旁人等议论,据说是太子代替帝王之责,带领兵马前往北地大校阅。

阿妩一听“太子”,心里略顿了顿,翘头努力看,只看到浩浩荡荡的旌旗,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

她便也收回目光了,想着他走了,那正好,自己好好地在皇宫中扎根,要让景熙帝对自己宠爱有加。

他若来了,自己反而不自在。

就在轿子的颠簸以及阿妩的诸般心思中,她终于重新入了皇都,在过那处桥时,她特意往外看了看。

当初景熙帝斥她不上台面,要她离开太子府出家,如今,她乘坐着宫廷的软轿,被景熙帝接回来了。

入了都城后,她小心地欣赏着这都城的熙熙攘攘,这时候的心便松快了,舒畅了。

她要进宫了,给帝王当妾。

帝王年纪大了一些,但也不算太大,风华正茂,在床榻上也很有些能耐,比之前那两个年轻的更强。

想想将来的日子,总归是有些盼头的。

这时,轿子穿过街道,到底进了宫,看着外面的宫墙,以及那衣着整齐的宫人,阿妩自然别有一番感慨。

从此后她属于这里了,不知道当她离开这座宫殿时,是一抹破席裹着,还是八抬大轿抬着。

当这么想的时候,她有一刻的犹豫。

很细微的一丝犹豫,却让她头皮几乎炸起,她大脑中仿佛陡然一片空白。

她突然想起家乡的海,想起邻家的阿兄,她原本应该是欢快地嫁给邻家阿兄,原本应该是光着脚丫走在海滩上啊!

不过这种奇怪的空白只持续了非常短暂的时间,她便恢复过来。

她眼前又浮现出那双眼睛,那个明艳温润的男人,生得那么俊美,却含笑望着自己。

她只能赌,赌那一刻,他对自己的温柔。

今天无意中看到,35章依然有认为男主为了宠女主,让女儿没花用,以及对赈灾问题没任何反应的。

所以这里,还是解释下:

先说花束,男主先是认为“我女儿用花怎么会用尽南琼子的花,而且生日还有一个月”,后来就说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想必是底下人攀附奉承”。

后面这句,本身是典型的“当权者反思自己爱好给下面造成重大影响”的专用句子,几乎没任何歧义的句子了,女主也不是没读过书,有一点点文化,所以听懂了皇帝意思,所以“捉到皇帝小把柄”的得意(算是对赈灾互怼的小报复)

显然男主觉得,为了自己女儿生日用花,太兴师动众,于是男主不让女儿用鲜花了。

他这个决策侧面造福了女主,女主说你对我真好。

但实际上,女主认为这只是为了宠自己吗?

她其实没那么大脸这么认为啊!

而男主作为皇帝,哪儿不能让人薅一把花给女主,非要大费周章停女儿生日的花这么曲线吗?

他停女儿的花,这是牵扯很大的事,还得找皇后费嘴皮子说道理呢(其实上两个女孩子的用花需求,不在一个档次,不是互斥关系,一个是一杯水解渴,一个是太平洋)

他下这个令真正的原因,一个是一笔经济账(接下来36章他和皇后详细讲了),一个是不希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种事情发生,传出去南琼子提前一个月不卖花只因为自己女儿及笄礼,事不大,但听起来不好,对女儿名声也未必好,史书给你记一笔,仿佛多奢靡骄纵一公主,这是男主自己的克制。

(事实上男主先给女主弄到花,两个人开心了,然后再下的令,下令这件事本身已经不能造福女主了,女主当时听着男主分析花的钱财经济,更不可能脸大认为为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