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1 / 2)

那楚家阴险毒辣之流,他依旧厌憎至极。

……

傅缙并未给楚家分去丝毫注意力,说了一句,就凝眉思索起此行之事。

不过未等他和樊岳议论,营帐刚支起,就有小吏来禀,钦差大人请二位将军。

朱瑁请了傅缙樊岳,也召了底下一众大小官吏,商议的就是明日抵达安州后的事。

严厉查明是必须的。那么这具体施为过程,先后主次,所用力度,还有大致分工?这些都需要提前商议好。

刑部侍郎石忠一拱手:“大人,下官以为必须以雷霆万钧之手段,迅雷掩耳之声势,尽快彻查此案,为陛下分忧!”

说罢,还往西北方向拱了拱手。

这石忠的一番义正言辞,自然没有人说不是的,朱瑁捋须,严肃的脸上微露欣慰:“说得好。”

“只是,咱们初来乍到,却不知关窍。”

石忠继续,他说得很有道理,涉案官员必然很多,程度有分重轻的,按理说,他们该从重到轻查起的。

但问题是他们不知道谁轻谁重。

按照一贯查案的老规矩,该以安州为核心点,然后向四周辐射扩散。但对于这一点,石忠有不同意见,这样不够雷霆万钧,也不够迅雷掩耳之声势。

江南江北地域图已摊开,他视线一转,食指在地图上连点:“鄂州江州,还有邓州庐州吉州等地,我们人手充裕,可同时核查这些大城。”

既按老规矩向四周辐射,又先关注这些大城,双管齐下,必事半功倍,声势更大,速度更快。

不得不说,石忠此言有理。诸人交头接耳,纷纷附和。

朱瑁也捋须:“此策不错。”

他看向一直没说话的傅缙樊岳,“二位将军,你们以为如何?”

石忠也抬眼看来。

傅缙挑了挑唇,十分温和道:“确实不错。”

他余光一直关注着对面的石忠,他此言一出,对方微微敛眸,遮住眸中神色。

傅缙了然,想来,这位应是西河王放在朝中的内应之一。

西河王想造势,这钦差队伍里必然得有他的人。

而这石忠说得再有理有据,也掩饰不住他此策一出,势必让江南震动,大小官吏人心惶惶。

靖王案也就去年的事罢了,当时不论官位大小,但凡沾边,哪怕一丝,都是丢官斩首的命。

谁敢冒险?

重压之势造就而成,西河王再从中游说拉拢,成功率极大。

……

“承渊,我们该当如何?”

议定,各自散去,一回到自己营帐,樊岳立即问。

他们此行要务,就是不能让西河王得逞。

若真被西河王笼络了这么多地方一把手过去,将来必如虎添翼,于他们是有大大不利的。

可石忠有理有据,无懈可击,这势不好破解。仓促间反驳,太惹侧目了,一个弄不好还容易暴露身份。

既不好破,那就不破,傅缙微眯了眯眼:“无妨,我们可将计就计。”

他去了朱瑁的营帐。

“承渊,有何事?”

傅缙在吏部为官多年,和朱瑁也是熟悉的。朱瑁虽是中立保皇党,但他还很欣赏这年轻人的,私下说话,也就恢复旧日称呼。

傅缙微微一笑:“朱大人,我方才思索探查之事,忽有一所得,故特地和大人商议一下。”

朱瑁立即问:“有何得?且快快说来。”

“石大人之策确实极好,只是傅某来时一路斟酌,却觉得这税银案有些蹊跷。”

朱瑁一怔,急问:“有何蹊跷?”

“揭开缘由太出人意料了些。”

傅缙神色凝重:“照理此等大事,那位必然慎之又慎,区区一个军饷案,如何就轻易牵扯开了?还有军饷一案,天子脚下,他如何会这般莽撞行事?”

这个“那位”和“他”,二人心知肚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