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歌颂一个“将军”。说是在青州地区有一个恒王,请注意:在清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定都北京以后,皇帝的儿子,是不兴分封到外地为王的。皇子分封到贵族头衔,包括封为王以后,王爷府都要建在京城,都在皇帝的眼前,所以在清朝,没有一个漂到外面的满清王爷,没有什么青州恒王。满清入关以后,它既是民族压迫,也是阶级压迫,农民起义连绵不断,但是在康、雍、乾三朝,因为清朝进关以后,实行了大屠杀,推行了严酷的统治政策,大局鼎定以后,又休养生息,对农民有一些让步政策,所以在康、雍、乾三朝,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没有可以用黄巾赤眉来比喻的,强大到攻陷城池的农民起义军出现。那么什么时候,存在皇帝把儿子分封到外地去当王的现象呢?恰恰明朝就是那样的。在明朝,在青州,封没封过一位恒王呢?是封过的,不过写出来应该是衡王,曹雪芹在写第七十八回的时候,他通过贾政之口所说的,应该就是暗指明朝的这个王,他声音都没变,只是把平衡的衡,写成了是永恒的恒,字眼上,故意来点儿小小的变化。那么明朝青州的衡王,是不是面临过来犯者的攻击呢?是面临过的。
谁来侵犯它?南下的清兵。明朝的覆灭,固然农民起义是个重要因素,但是最后政权的转换,包括各地皇帝分封的那些王的覆灭,其中很多都是被清兵扫荡的。所以曹雪芹在小说里面所提到的黄巾赤眉,不过是对来犯者的一种代称而已,这个来犯者指的就是清兵。因此林四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是一个在明朝崩溃的时候,在青州危难之时,男性官员都主张迎降,她却挺身而出,带领娘子军起来抗清的一位巾帼英雄。
把这个谜底一揭穿,你可能会吓一跳,哇噻,贾政他在做什么事儿?
你让你的儿孙写诗歌颂什么人呢?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到,曹雪芹笔下的贾政,也是个复杂的艺术形象,而且曹雪芹通过他,在关于歌颂将军这个段落里,也就流露出了一种哀明之亡的情绪。这在清朝是不允许的,会导致很严重的文字狱。
因此,将军这一回,实际上也是一个伏笔,就说明按皇帝的标准衡量,贾政的问题很严重,他除了帮助甄家藏匿罪产,还公然让自己的子孙写歌颂抵抗清军的娘子军领袖的诗歌,该当何罪?
当然又会有红迷朋友来跟我来讨论:你说曹雪芹笔下设定贾政有罪,还能不能拿出更过硬的根据?其实这根据就在第五回里。第五回里面,关于秦可卿的册页上的判词,和关于秦可卿曲里面的句子,都直截了当给你写出来了。在小说的后面,皇帝为什么要打击贾氏宗族,为什么要抄荣国府和宁国府,他都预言出来了。册页里关于秦可卿的判词,有两句说:“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首在宁”。意思是,最后皇帝打击贾家,首先冲着荣国府来,但是你且不要随便地认定,“不肖之子”全出在荣国府,你别急着说,都是荣国府惹的事儿,告诉你吧,整个贾氏宗族被皇帝摧毁的罪源,也就是最开端的事情,是宁国府做出来的,首罪还是宁国府!
有人可能会说,你对这两句这么解释,我觉得耳生,过去都解释成,秦可卿是淫荡的女性,男女关系上有问题,那么不要说男女之间不雅的事情都出在荣国府,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那些不雅之事,都是从宁国府开始的。原来许多人都是这么去理解,就是这两句讲的是贵族家庭的淫乱,你现在怎么往政治上说?我认为曹雪芹在这两句里面,可能有你所说的这个含义,但那绝对是其次的。因为在当时那个社会,一个贵族家庭,如果只是男女关系上有问题,构不成严重的罪行,不至于导致皇帝的抄家。皇帝后来发现荣国府有严重问题,做了“不肖”之事。不肖就是不像,过去一个人,背叛了自己祖宗的美德,叫做不肖子弟。
贾宝玉挨打那一回的回目,就叫做“不肖种种大受笞挞”。那么荣国府的荣国公,帮助皇帝夺取全国政权,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他们的子弟理应继续像他们的祖上一样,去为皇帝效劳,可是出现了贾政这样的人,他固然也有为皇帝效劳的一面,但是他内心里面,经常有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