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把他们母子二人降低了一辈来写,而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在从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却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辈分,而且放手去写他们的爱情,写贾母对“木石姻缘”的支持。可是在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当中出现了“调包计”的情节,写贾母喜钗厌黛。高鹗的这种写法,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吗?绕到李纨和贾兰的问题,还是为了回到林黛玉的问题上来。在生活的真实当中,当时的李氏一抬眼,满眼都是儿女,都在奉承她,但是哪一个真正是亲的?从血缘上,你替她想想,曹是亲的吗?曹的媳妇是亲媳妇吗?当然宝玉的原型从小捧凤凰似的长大,可以认作亲孙子,但是这个亲,那个亲,都不如林黛玉的原型亲,你想是不是这样的?高鹗却写贾母活着的时候就容忍“金玉姻缘”成功,就同意王熙凤的“调包计”,甚至于在“调包计”的实施过程当中对林黛玉非常绝情,听凭林黛玉悲惨地死去。

高鹗有续书的自由,他那样写也自有他的逻辑,但是我现在要很鲜明地表达我的个人观点,就是高鹗这样写是违背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的,既违背曹雪芹所隐蔽的“真事”,也违背曹雪芹选择的“假语”,他这样写是不对的。说到这儿,也可能有“红迷”朋友要这么来提醒我了:您说了半天,一个说了遗产问题,一个说了血缘问题,但是林黛玉是个艺术形象,您能不能加重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艺术分析啊?我很愉快地接受您这个建议。对于一个人物的刻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肖像描写,写她的外貌。林黛玉一出场曹雪芹就写到了她的眉毛和眼睛,那么林黛玉的眉、眼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下一讲将来讨论这一问题。

第三章 林黛玉眉眼之谜

在上一讲中,我通过文本细读,从原型研究入手,分别为大家解读了《红楼梦》中,可能与贾母、贾政、贾赦、李纨和贾兰这五个人物相对应的生活原型,从而揭示了林黛玉与贾宝玉在生活中的原型之间的非近亲关系。但林黛玉毕竟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她是一位与贾宝玉发生爱情故事的贵族小姐,一位沉鱼落雁的绝代佳人。在流传至今的众多版本的《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肖像描写有着很大的差别,那么,究竟哪一种描写才最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呢?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对很多人物都有肖像描写。比如说林黛玉初进荣国府,首先就把府里面的三位小姐介绍给她,然后曹雪芹就通过林黛玉的眼光看过去,这实际上就是肖像描写。

首先是迎春,说她: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然后写贾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跟贾迎春就有很鲜明的区别。

那么,对贾惜春呢,写得比较简单,说她:身未长足,形容尚小。

王熙凤出场也有肖像描写,说她: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湾柳叶掉梢眉,身材窈窕,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贾宝玉出场也有肖像描写,说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如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

对这些人物的肖像描写都是比较明确的,在各种古本上个别字眼可能略有出入,但是没有什么很大的分歧。

到了林黛玉,麻烦就来了。我的两位“红迷”朋友曾在我的书房就林黛玉的眉眼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就是因为不同的古本对林黛玉眉眼的描写不一样,甚至很不一样。

比如说有一种通行本叫做《增评补图石头记》,现在有的出版社所出的《红楼梦》用的还是这样一个底本,它在第三回写到林黛玉的眉眼的时候就说她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段文字之所以让人不太满意,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林黛玉年龄还很小,怎么就会有一双含情目?再比如说“ 庚辰本”,这是一个保存的回目比较多的一个古本,这个本子有很多优点,可是在这一回写到林黛玉的眉眼的时候,文字是这样的:“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