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把它放上去了。等到北京要调这部书的时候,他们上楼翻,却怎么都没有,怎么都找不到了。他们家人最后说了,说前些天有人来收废品,他的夫人他夫人没参与这个事,不知道就把楼上的很大一堆书,说老堆在那儿特讨厌,就把一批这样的废旧图书论斤约了,所以就怎么也找不到了。这就是红学版本史上有名的一个靖本谜案。在那个时代,那个情况下,那家的人就是把它当废纸卖了也算不得什么,是不是?但是后来就引起红学界的争议,说究竟有没有这个东西,有没有这本书,对不对?会不会是寄信的人他编造出来的一个事情?但是靖先生和那个人也很着急,楼上所有的书他们说都不能再动,一本本地保存,一本本地检查,最后却发现楼上剩下的这些书都不是什么独特的书,都是别人那儿也有的不稀奇的东西。不过他们在有一本书里面就发现了一张纸,这张纸是从靖本《石头记》上脱落下来的,这张纸现在还存在,因此就证明这部书是存在过的。他们不可能最后再去假造这么一张纸吧,这张纸上还写了一些字,而且还有一条独特的批语,我在这儿就不细说了。

我为什么说这个靖本《石头记》呢?因为靖本《石头记》在那位靖先生的朋友所抄录下来的独家批语中,有一条批语涉及到妙玉在八十回后的故事。这是我们在其他版本中都没见过的,惟独在最后当废品卖掉的那部珍贵的手抄本里面才有的。

这个批语,抄录者记录下的文字,错乱不堪,后来经过红学专家仔细校正,才可以读通。批语是这样的,是在第四十一回,说“它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它日”就是以后了,这是在介绍八十回后,脂砚斋她所看到的,曹雪芹已经写出来的,关于妙玉的情节。“瓜州”我们都知道,是长江边上的一个渡口,古代就是一个很有名的渡口,“两三星火是瓜州”,古人有这样的诗句,意思是晚上离它还远,就能看到它岸上的灯光。“各示劝惩”,究竟劝惩什么?怎么样地“各示劝惩”?这比较难懂,但模模糊糊可以知道,这段发生在瓜州的情节里,有“劝告”和“惩罚”的内容。后面又有一句,“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红颜”,这应该是指妙玉,“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固”是固然的“固”,“红颜固不能不屈从”什么呢?“枯骨”,一把老骨头。“岂不哀哉?”这个就好懂了,整个儿是个悲剧。这条独特的批语,就暗示了妙玉在八十回以后的命运,以及她对别人命运所起的作用。

当然这个依据应该说不是一个很坚实的依据:第一,这部靖先生所藏的靖本《石头记》现在找不到,迷失了。收废品的人是不是就一定把它毁掉了?也难说,也可能碰见一个热爱《红楼梦》的人,留下来读了,秘藏起来了。究竟这部书在现在的中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很难说,无从查证。第二,是不是真有这样一条批语?他们所找到的,留下的那页纸上的批语,可不是这个批语,就连那页纸和那条现在看得见的批语的真伪,现在红学界也看法不一。所以,我只能说我个人相信关于妙玉的这条批语是真实的,如果说是故意作假,单就这条批语而言,我想不出假造它的作案动机。而根据这条批语,我觉得就可以推测出来在八十回后关于妙玉的情节。

前面曹雪芹是有铺垫的,当仆人向王夫人讲述妙玉的来历的时候,曾经说过,说她的师父圆寂的时候跟她怎么说啊?说她“不宜还乡”。记不记得啊?是吧?如果她留在京城的话,她没事儿;她如果还乡的话,对她不利。曹雪芹写林黛玉,也说她三岁时来了个癞头和尚,因为她有病总不见好,那和尚要化她出家,这就跟妙玉幼时的情况很相近。当然她没有出家,但是和尚就说了,她如果想要病好,一生不能听见哭声,而且除了父母之外,外姓亲友一概不能见。结果呢,她还是违背了和尚的警告,见了外姓亲友,寄人篱下,天天以泪洗面,那么,这就不能不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你可能会觉得,曹雪芹这样写,是在宣扬宿命论,但这也是他的一种艺术手法,就是一个人被警告不能怎么样,生活的逻辑、性格的逻辑却偏偏造成了她逆警告而动,林黛玉是这样,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