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把早就藏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大嫂,我今儿既要再嫁他人,怎好穿着一身白衣、戴着顶孝髻出门?”

“你也知道这些年来我一直吃斋念佛、为阿宗守寡,因此先前我把整个屋子都翻了个底朝天、一时也没能寻出顶黑髻来,于是我便想请大嫂替我寻一顶黑髻换上!这换了孝髻、穿了大红嫁衣才能有个新嫁娘的样子,也省得把这身晦气带到新夫家去……”

原来在北宋,凡是已婚妇女,都必须用一种用银丝、金丝或马尾、篾丝、头发等编结成的网帽,把头发包罩起来,此举也被宋人称之为戴“髻”。

这“髻”也被时人称为“鬏髻”,网帽外面通常覆以黑纱,形似圆锥,罩住头顶的发髻。罩住后妇人一般会在髻上插戴成套的、各种样式的首饰,那一整套首饰被统称为“头面”。

一套标准的鬏髻头面有:戴在正中的分心、戴在底部的钿儿、戴在顶部的挑心、戴在后部的满冠、分心左右的草虫簪、两侧的金花头银脚簪、戴在鬓边的掩鬓等。

这些簪子插在鬏髻上,既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又有装饰点缀的作用。后来的鬏髻也发展出类似金冠的造型,因此也有人把鬏髻称作“冠儿”……

也就是说,这“鬏髻”说白了就是专供妇人使用、一种类似假发的头饰。有的鬏髻更是直接用铁丝编成一个圆框架,在上面编上假发,形成一个高大的假髻,这样的假髻中间一般都会留空,妇人使用时把它罩在头顶的发髻(此发髻是用真发挽的发髻、和假发髻不同)上,再用簪子固定住就行了。

而王氏口中的“孝髻”,则是专门给守孝的妇人戴的。

所谓“孝髻”,即是白色的鬏髻,上面可以插戴素银头面,除了颜色必须是素白外、其余地方和寻常的鬏髻没什么区别。

这王氏按照闽地风俗,打从张宗出事先走一步后,她便一直头戴孝髻、身穿白衣的替他守孝。几年如一日、一身素白打扮从未换过,以此来表达她对张宗的思念。

在快开新卷时卡文了,加上家里有些私事缠身,所以断更了,抱歉,小云会尽快调整过来,绝对会完本滴~

第六十一章 巧妙掉包(一)

不过这王氏眼下既然要改嫁他人、并且马上就要被请上花轿了,这大喜的日子自然是不好戴孝髻出嫁,因此她对崔氏提出来的请求倒是合情合理、不算过分,这鬏髻也不是什么值钱的物事,且崔氏也不想那行商一见王氏头戴孝髻、生出嫌弃之心让这门亲事黄了,于是崔氏当下便爽快的应下了王氏的请求……

“二弟妹说的没错,哪有新娘子带着孝髻出嫁的?你且先在这儿等我一会儿,我到里屋去给你寻顶新一些的鬏髻,让你戴了后风风光光的出嫁。”

“那就有劳大嫂了。”

王氏嘴上这样说,心里却是紧张得直打鼓,生怕崔氏真的寻出另外一顶鬏髻来,那妙儿的计划可就要功亏一篑了!

其实王氏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因为这崔氏统共就只有两顶鬏髻、平日里轮流替换着戴。而妙儿早就打探清楚这一点,且事先悄悄的潜到崔氏屋里,把她另外一顶鬏髻给藏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