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才中的进士,和他一起中进士的同年中成家的都为数不多,而他不仅儿女几个,甚至大女儿都成婚了,为此还被同年们背后讥笑。可人家毫不在意,从六品主事做起,勤勤恳恳,忠君敬业,年年考绩都是无可争辩的优,放了外官之后更是体察民情,修水利,重农桑,轻赋税,平诉讼,历任知州知府府丞数职,所治之地都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连皇上都知道了他的名声,有一年考核时亲自召见,彼时他已届花甲之年,在金殿上仍思路清晰,侃侃而谈,奏对得宜,皇上也连连夸奖,特擢其入内阁,五位宰相中排名第三。他封相之日,那些个年少的同年大多还在四五品的中流官职上挣扎。可见中举不在年老年少,也不在于考试时那三篇文章写得如何花团锦簇,关键是务实肯干。我看语哥儿也不是那等花言巧语之人,若是肯下功夫再磨练几年,再加上名师指教,不愁不成大器。”
邱氏闻言精神一振,“嬷嬷所言极是,确是老爷和我太急功近利了,只是除了语儿肯努力,这名师却从何处找呢?就是子诺当年请的也是语儿如今的师傅,他已经是我们这地方顶天的大儒了。”
林嬷嬷微微一笑,“太太糊涂了,我刚才说的意思是学问高深与否与年龄的大小无关,既有大器晚成之人,也必有天资聪颖之人。诺少爷自小就在读书一道上就有慧根,如今又在京城国子监里面学习过,如今诺少爷要在家守孝三年,何不让语哥儿多向诺少爷请教一二?却不闻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要诺少爷点拨语哥儿开了窍,加上语哥儿自己的勤奋刻苦,三五年后必有小成。”
“嬷嬷此言极是。”邱氏越发高兴的眉眼都舒开了,看来大房的厄运却成就了自己一房的机缘呢,“前些个日子三房闹着要分家,还来找老爷商量过,说什么我们都是庶子,即使再操劳这家业也都是嫡子的,何苦为他人做嫁衣裳,老爷听了也有些犹豫,如今看来,那是他们眼皮浅,见识短,若是如了他们的愿只怕将来后悔还来不及呢。他们只看到大老爷和大太太没有了,却不知只要有诺少爷在,大房就有翻身之日。”
“正是这个道理。”
烦心事解决了,邱氏的兴致也前所未有的好,女人八卦的天性又显露出来:“说起来那位卢大人当真可惜,一辈子忠君为民,却受门生牵连卷入皇陵贪腐的案子里,莫须有的就丢了官,抑郁而终。听说他还有个小女儿入了宫呢,只是不知道是哪位贵人,嬷嬷久在宫中,或可知一二吧?”
“太太若无其他事情,老婆子也要回去休息了,菱花早上说炖了荸荠猪肝粥,春天里护肝养气最好不过,待会给太太也送些尝尝。”说罢林嬷嬷一径去了。邱氏看着她远去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唉,还是老样子,一涉及到宫廷之事就闭口不言,真不知道她当年在宫里过的什么日子,时隔数十年后仍讳忌莫深。
作者有话要说: 呜呜呜,有路过的但是没留爪的,搞得偶都没动力说话了!
☆、第 4 章 皇觉寺 上
子诺去王儿庙的想法本是为着铃兰的一点小心思,没敢和祖母说的太清楚,只说王儿庙菩萨灵验,谁知老太太竟因为这句话把子谣塞了进来,让他带着子谣去上香,这个安排令他暗暗叫苦,却又无话可说。不过据派出去打听情况的小厮永良回报说,这王儿庙也鸟枪换炮了,说是前些年得到就藩昌州的七王爷的资助,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连名字也换成了皇觉寺,还请了京城的得道高僧做住持,一时间香火鼎盛,是方圆百里的进香的首选之地,如此一来就算带着子谣去也是可以的,不过寺庙离俞家六十余里,来回要两天时间,少不得要在寺里住上一夜了。
他们上路的时候已是仲春时节,官道两旁树木吐翠,鸟语花香,果然一番好景致,子谣的丫鬟采薇卷起车帘,指着窗外的景色逗引着自家小姐说话。俞家崇尚诗书,就是女儿也都请了夫子教授闺学,因此子谣的四个大丫鬟取得都是诗经上的名字,分别是采薇、葛覃、常棣和柏舟,此次跟出来的是采薇和葛覃,她们二人自小服侍子谣,这些日子看着小姐悲伤不已,都是想方设法的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