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毛的,虽然狐毛斗篷最是稀罕,但紫貂毛和雀翎毛也同样的名贵不凡,这三件都是母亲还是伯府千金的时候的爱物,母亲肯给她和裘怡都各留一件,已经足见公平大方,所以无论如何,狐毛斗篷她都是要还给长姐的。如今母亲已经不是伯府千金,只是裘夫人,像这样的斗篷,不可能再弄到一件给长姐压箱底。
于是过了晌午后,裘怫就怀里揣个小暖炉,手里抱个小暖炉,顺便又往静女和葛覃怀里也各塞了一个,披上那件静女匆忙间收了几寸下摆给改短了一些的紫貂毛斗篷,才坐上苏氏叫人安排的马车,往梅亭去了。
这雪在晌午前本来已经停了,谁知车行到半路,竟然又开始飘了,而且还有越飘越大的趋势,眼瞅着竟要成鹅毛大雪,裘怫就忍不住抽了一下嘴角,果然是“梅亭赏雪”啊,老天爷真给面子,太忒么应景了。她后悔了,出门前,应该叫厨上先给她熬上一大碗红糖姜汤的。
梅亭是一座亭子,嗯,这是废话,之所以叫梅亭,不是因为亭子旁边种着梅花,而是因为出资建亭的人姓梅。梅亭附近没有梅花,只有一条从梨山上淌出的溪,没错,就是那条浅浅的、在春天时会飘着洁白梨花瓣的流香溪,流香溪旁有流香庵,梅亭就建在流香庵和梨山之间,是当年太祖皇后建流香庵时,由她的闺中好友梅夫人出资建的,很多到梨山上游玩的人,下山时走累了,就会在梅亭歇歇脚。
最开始的时候,梅亭真的只有一座亭子,八角八柱,造型朴拙,与这山野之气十分的相衬,后来流香庵香火日盛,往梨山游玩的人也日渐增多,一座亭子已不够供人歇脚,梅夫人就又出资,以这亭子为中心,向四面扩建,建了四座小抱厦,有门有窗,晴能遮阳,阴能避雨,大大方便了那些来游玩的人,便有人在亭中立了一碑,碑上题了一篇赋文,记载梅夫人的生平事迹,对梅夫人极尽赞誉之辞。此后,梅夫人就和太祖皇后一样,成了闺中典范,青史留名。
裘怫来过一回梨山,只是那时候不巧,梅亭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修葺,因此当时没有在梅亭停留过,倒是不知这梅亭是什么模样,这一回倒算是头一回来梅亭,如果不是这天上飘雪,她会更高兴些。
马车停下来,裘怫在车中又窝了片刻,才拢紧了紫貂毛斗篷,鼓足勇气下了车,静女撑开了描着葡萄藤的油纸伞,挡住了头顶飘落的雪花,但却挡不住寒风。
裘怫被寒风吹得直缩脖子,顾不上欣赏周围的雪景,抬脚就往梅亭里走,埋头走了几步,才意外的看到原来梅亭不是只有一座四面漏风的亭子,还围着四座小抱厦呢,顿时就心中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