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太子都战战兢兢的,就怕皇帝哪天不给面子,当着朝臣及一众渐渐长大成人的兄弟们的面,把他训个狗血淋头,让他颜面无存。
谁知道,皇帝从始至终都一声不吭,仿佛没听到半句谣言似的,倒是太子紧张了一段时间后,自己缓了些劲儿过来,又在幕僚们的提醒下,老老实实跟皇帝请罪去了,顺便还打探了一下皇帝的想法,看要不要替荣国公把这门亲事给退了。
太子有这念头,也是出于好心。他以己度人,觉得换了自己是郑秀,再喜欢那女孩儿,有了毒女疯女的名头,也不会再要她了。只是郑秀眼下不在京中,想退亲都不能,既然是他给保的媒,那么他索性就舍了这张脸面,再亲自出面帮郑秀把亲事给退了,也省得郑秀面嫩,怕还不好意思亲口说退亲的事呢,顺便还能再讨皇帝一点欢心。他这么尽心尽力的帮郑秀,连太子的颜面都肯舍掉,皇帝总该高兴了吧。
结果皇帝这回却把太子臭骂了一顿,道:“每日多少朝堂政事你不用心,却在这种事儿上费尽心思,多此一举,朕要你这太子何用?”
太子被骂懵了,惶恐不已,想要解释,可皇帝已经拂袖而去。太子心惊胆颤的,没办法,只能回东宫再寻幕僚们商议,皇帝这到底是怎么个意思?
幕僚们也有些懵逼,说好了皇帝最宠爱荣国公的呢?这件事外头都闹翻了天,皇帝竟然不闻不问,还责怪太子不该过问?
难道荣国公这回是真的失宠了?这也不对啊,连个动静也没有,怎么失宠的?
就在东宫上下都一脸茫然的时候,郑秀的信秘密送入了东宫,太子看完信才终于恍悟过来,妈的,他这是又让人给坑了。
其实按照太子从小到大被坑的经验,他不应该没看出来,连郑秀都看出来了,这是有人算计太子呢,太子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就算太子愚钝了些,东宫那么些幕僚里面就没有精明人了?实在是当局者迷,因为这件事最开始爆出的是伯府丑闻,太子和幕僚们的思路从一开始就被带歪了,哪怕是往阴谋里头想,着眼点也在伯府上,根本就没有想到裘家去,毕竟裘家看上去,更像是被牵连到的,根子始终还在伯府上。可太子跟幕僚们分析来分析去,也没瞧出伯府丑闻有人在幕后操纵,倒是伯府内宅里狗咬狗的一出戏,看得他们是大开眼界。
直到郑秀这封信一来,太子才终于拨开眼前迷雾,彻底看清了局势,也终于明白皇帝为什么冲他发火。能不火嘛,都被人算计到脑门儿上了,他这个太子不但丝毫没有警觉,反而还自己把自己的脸皮撕下来往脚底下踩,要退了这门亲事,皇帝没被他气个七窍生烟就算是涵养好了。
太子能在东宫宝座上稳坐这么多年,当然也不是个真蠢的,此时看清局势,他顿时就知道该做什么了。头一个是要在皇帝面前挽回他的形象,绝对不能让皇帝真当他这个太子是吃素的,蠢到了家。
第二个则是要找出幕后黑手,他的弟弟们,原本只有一个二皇子是他的心腹之患,但如今下头几个弟弟一天天的都大了,心思自然也就会跟着变了,建平伯背后是谁,自然得要好好的查一查。
再一个,就是得给裘怫正名,洗掉泼在她身上的脏水,太子的脸面自然也就保住了。
前两点太子要怎么做且不去说他,只说最后一点,却是不难做到,太子先是进宫一趟,求了皇后。皇后母仪天下,她说哪个姑娘是好的,旁人还能说不好?就算是太后,也不能当面反驳皇后吧。再者,太后也没说裘怫不好啊,她只是让裘怫去流香庵抄经祈福,如果不是个好的,又怎么有资格替太后抄经祈福。
第三百八十八章 顺竿儿爬
反正话在嘴里,怎么说还不是得看人,旁人能说太后是嫌弃了裘怫了,才把她打发进流香庵,皇后就能说太后是太喜欢这女孩儿,才让她去抄经祈福的呢,换个别人,太后还瞧不上眼呢。正话反话,全看个人理解呗。
然后,太子又让太子妃往流香庵跑了一趟,给裘怫送了好些东西,充分表达了东宫对裘怫的支持。一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