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元洸神色显然已不复初入禁中时的神态。其目光平静,湛如秋水,不似往日明眸灵动,如有光影。
元洸与吴淼亦相互见礼。说到这位朝中贵臣,这也是元洸唯一一次与吴淼共立一室。此前不曾想父皇亦传召吴淼,因其身份特殊,才到嘴边的话,元洸反倒不知如何开口了。
魏帝见元洸支支吾吾,道:“你只说便是。”
而后元洸方开口道:“儿臣有要事启奏。儿臣十五岁出质吴国,长居旧苑,偶赴台城,略知陆归为人。陆归天资英杰,威震江东。如今虽假事凉王,专意于父皇,然西北失律,是其妹陆昭谋略已久。陆归分麾攻占漆县,更有篡逆之嫌。如今魏祚垂危,父皇欲招降抚慰,自是上策之选。但安定郡乃关中畿要,若落入此人手中,一旦中原有祸事,陇西足以封锁黄河渡口,凭天险自守。向西,可取天水之富饶,河西之沃土。向东,便可收复三辅,依秦旧迹,表里河山,实为祸根也。”
“儿臣以为,安抚之后,待时机成熟,便可着人接手安定。而后隐诛陆归。”
魏帝并不直视元洸,语气中略感好奇,道:“我儿真是如此想的?”
元洸伏首跪地,道:“臣不敢欺君,望君父体察。”
魏帝低头望着自己的小儿子,他身披朝章,头负重带,如今正值茂龄,这套朝服亦有些短了。烛火之光下,袖口边缘以溶溶金线所绣的云纹,隐隐闪耀。它所衬托出来惨白而粗糙的双手,相较之下则显得格外触目惊心。他封国所辖四县,完富殷实,无论以其位之高,以其家之富,都不该生出这般双手。这双手在一个严寒冬夜而生,它将清凉殿的大门扣了将近一个时辰。而这双手的主人不过是想去见见尚在病中的母亲。
如今见到此情此景,魏帝心中竟有些酸涩。
或许是太久未得到皇帝的回应,元洸心里开始有些忐忑。以他对父皇的了解,杀一个陆归应该不会有什么愧疚之心。昔年吴魏两国曾有盟誓,无论日后是否开战,胜负如何,皆会厚待对方宗室。但白石垒一役,陆衍战死,终究也是魏国高层的纵容。陆振亡国降臣,自然翻不起这本旧账。如今以陆归一条性命而全陇西乃至关中平安,利益权衡之下,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还是说父皇觉得自己曾质居吴国,得其照拂,如今谋诛其嗣子,太过心狠?这都什么时局了!陆归逼攻漆县,与陆昭内外勾结,于乱局之中图谋方伯,就凭这一点,杀他不冤。即便陆归现在可为大魏所用,但这展大旗一旦再度立于世上,在江东旧臣眼中,自有深意。杀陆归以震慑南人,更是应有之举。
至于杀掉陆归之后,陆氏一族皆在长安为质,哪有什么发声的余地,而皇后更是形同虚设。说到底,父皇这皇后立的也是糊涂。北方自有世家高门女子可选,如今横扫六合之际,更应平衡各方,该给的利益要给到。立一个吴国旧族算是怎么回事?她家是有数万部曲可供驱使?还是有地缘政治可以依靠?
元洸正心烦意乱之际,魏帝开口了:“太尉有何高见?”
第68章 幽冥
吴淼虽然已是花甲之年, 但眉清目明。他看了看在旁边跪着的五皇子,不由得心中一叹。五皇子年岁正与自己独子相当,这是颇有些手段的年龄, 亦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暂且不说皇帝本人的心意,单单关中局势, 其实远比五皇子所说要复杂的多。一旦处置不当, 局势将会变得更加糜烂。
看的出来,这位皇子与吴国诸子旧怨颇深,时不时地要在皇帝面前翻翻这些遗族的旧账。但他终究是太年轻, 他眼中局面,不过是管窥蠡测。
然而以自己目前的身份, 也不好点破。吴淼想了想,而后平静道:“陛下若要杀陆归, 陆氏一族皆在长安为质,不敢有所怨怼。只是交接安定的人选, 一定要慎之又慎,若有必要, 陛下可命其家也遣子为质, 长居都中。”
魏帝刚听吴淼的前边那些片汤话,正有所不屑,但听到最后一句, 不由得生出一身冷汗。
他若要杀陆归,陆氏一家都在长安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