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1 / 2)

户部尚书莫容琛也站起身来,正色道:“太子妃,这两桩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怎能混为一谈?”

“太子妃或许不知,杨侍郎推行的摊丁入亩变法弊端极大,百姓不缴纳丁税,朝廷何以控制管理人口?”

杨满愿反唇相讥,“正因丁税徭役沉重,许多百姓宁可成为流民也不愿登记户籍。”

“尔等坐拥良田无数,只因有功名在身,从不向朝廷缴纳一分一厘赋税,你们哭谏看似忠君为国,实则全是为了门户私计。”

莫尚书面色微僵,“杨侍郎在冀州试验变法已引起民乱,太子妃何必再为令尊辩驳?”

杨满愿看向他,“为百姓减轻负担反倒引起民乱,其中内情,莫尚书定然清楚。”

就在这时,一道低沉冷厉的男声由远及近:“何须听他们废话,让人拖出去便是。”

男人身着玄色团龙纹锦袍,高大威挺,眸光阴鸷,周身携着一股凛锐之气。

帝王之怒,令人不寒而栗,郑御史与莫尚书脸上血色褪尽,手中捏了把汗。

其余人同样方寸大乱,纷纷伏地叩头,“臣等参见圣上!”

杨满愿轻咬下唇,也规规矩矩福身行礼。

皇帝剑眉微蹙,快步上前欲要扶她起身。

杨满愿反应稍快些,当即便侧身躲开了他,还警惕地瞪了他一眼。

这是在人前,若他们公媳俩拉拉扯扯的可不像话。

皇帝喉结滚了滚,难以言状的情绪在他眸底涌动。

莫尚书与郑御史等人仍心存侥幸,脑中飞快思索着该如何破局。

临近晌午,烈日当空,群臣跪地哭谏多时,已是汗流浃背,连官袍都隐约透出汗渍。

心念电转,郑御史定了定神,拱手道:“圣上,后宫不得干政,太子妃却在此干预朝政,妨碍臣等谏言,还请圣上为臣等做主啊!”

杨满愿冷笑,“恕我孤陋寡闻,敢问郑御史,大梁律集哪一篇、哪一卷提过后宫不得干政?”

郑御史哑口无言,确实没有任何明文记载过后宫不得干政。

他只好寄希望在皇帝身上。

圣上向来独断专行,必定容不下如此嚣张跋扈的太子妃!

第124章 | 0124 太子妃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

皇帝兀自低低笑了起来,“依朕看,太子妃说得极对。”

此话一出,底下群臣皆面露错愕,圣上这是何意?

杨满愿却霎时涨红了脸,也不敢抬眼与公爹对视,生怕他说出什么让人生疑的话来。

这时她也开始懊悔方才的冲动,父亲的改制本就举步维艰,她不该争一时口舌之快。

看出她的犹豫,皇帝眉峰微微蹙起。

片刻后,他视线才从她身上挪开,掠过郑御史等人时,狭长墨眸瞬时恢复往常的淡漠冷厉。

底下众人噤若寒蝉,如芒刺背,再没了方才集齐哭谏时那般慷慨就义之势。

他们这位圣上可从来不是什么虚心纳谏的仁君,他们原先也是被煽动后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才来的。

如今见圣上如此态度,他们自然偃旗息鼓。

碧空如洗,艳阳当空。旷阔的乾清门广场上风声猎猎,成群乌鸦振翅腾飞,咕咕叫声盘旋在金阙殿宇之间。

皇帝又轻笑一声,“众卿或许不知,甘肃冒赈案便是太子妃率先发现了疑点,既然众卿认为女子不得干政,为何你们却没能发现?”

众人脸上阵青阵白,这下也终于明白为何太子妃会知晓冒赈案的细枝末节。

杨满愿也懵了,下意识看向男人,恰好撞上他那双深邃不见底的漆黑眸子。

皇帝唇角微挑,“朕向来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尔等无能,而太子妃才学兼备,慧眼如炬,朕自然要重用她。”

他话说得漫不经心,目光却锋锐凌厉,仿佛所有人的小心思在他面前都无所遁形。

“方才太子妃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