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1 / 2)

后来,革命胜利,他回到宁安,建了这一处小院,嘱咐他的后代们,让这小院矗立一百年,等他的阿秀回家来。

因为很久之前,阿秀跟他说过:“我想有一处临水小院,和兰君住在里面,晚上听雨声,明朝看杏花,什么都不问,什么都不想。”

作为土生土长的宁安人,茹清江来过无数次凤鸣山,还和小伙伴们一起,抠过山上别院里的彩色玻璃。但是眼前的别院和他记忆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这别院像是不久前刚刚翻修过,今天邀请他来的是别院的新主人,那个印度华侨南小姐和她的外祖母,她们已经在宁安待了大半年,南小姐每几天跑一次政府,只为磨他们修改对顾灵毓的记载。

他推开门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梅花,像是扦插不多久,顶多大半年的样子。枝干秃秃,殊不美观,那位傅老夫人正在梅花旁发呆,她坐在轮椅上,腿上盖着金黄色的毯子,秃枝老妪,令人无限悲辛。

书房的门“吱呀”一声响了,南小姐站在门口静静地看着他:“茹先生请进。”

他走进书房,拘谨地坐下,南小姐在他对面坐下,轻轻开口:“今天请您来,是想给您讲一个故事,故事要从1904年的印度斋普尔讲起……”

1904年的印度斋普尔,十七岁的贵族小姐傅兰君遇到了她未来的丈夫,时年二十岁英俊潇洒的军校毕业生顾灵毓……

故事讲完的时候,暮色将要降临,天边云霞正奋力绽放出最后的光辉。

茹清江站起身来同南小姐告别,走到门口,他转过身来:“南小姐,我没有权力在史书上记载没有明确根据的东西,但我可以选择,不记载这个人。”

他推开书房门走出去,长舒一口气。

傅兰君还在发愣,茹清江快步走过去向她问好:“老夫人,您在看什么?”

傅兰君出神地望着天边的云霞,她的声音很轻,却异常的清晰,她说:“你说,今天会下雨吗?”

茹清江静静退出小院,掩上柴扉。

就在他转身的瞬间,一场大雨倾盆而下。

(全文完)

番外 旧梦须记

顾灵毓的黄埔往事

一、

时隔半个世纪,宋慈恩再次回到黄埔。

复建的黄埔巍峨庄严一如半个世纪前模样,来拜谒他的子女们却都已鬓发苍苍。宋慈恩1927年离开黄埔,此后六十七年与黄埔再无交集。她清楚地记得,离开黄埔那年,第六期的学生们正风华茂茂好年龄。黄粱一梦七十年,泰半同学命丧疆场,那些侥幸活过战乱年代的人们,怕也多数早已老病而终。

放眼望去,满座白发胜雪。

可是她却连一个故人也没有。

没有顾凌寒,也没有梅青崖。

老去的宋慈恩坐在树下听老歌声: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勿忘近日该校。以血洒花,以笑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碎金色的阳光从枝叶的罅隙间漏下,绿绿树荫正浓,春光好啊,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向梅青崖告白,就是在这样一个春天。

1926年三月,早春初到,黄埔礼堂里的气氛却热烈如盛夏,第六期新生的首场话剧演出正到高潮。

宋慈恩坐在人群里支棱着下巴看话剧。这出话剧由第六期生顾凌寒自编自导自演,今早他还特地跑来政治部找宋慈恩,要她一定去捧场。他一口一个宋姐姐叫的甜腻,宋慈恩不好拒绝,但她好好奇:“才开学几天,你哪来的功夫就写出个剧本?”

顾凌寒翘着鼻子一脸得意:“考进来之前我就把本子写好啦,我可是慕血花剧社和联合会的名才来的黄埔!”

此时此刻,这十六七的少年郎正在台上铿锵有力念台词,他这剧本写的是长工如何反抗地主走上革命道路,他演的是小长工,这幕戏讲的是地主如何压迫剥削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