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别说名气,有的老板以前根本没有做过生意。

没做过生意,就没有老顾客,只能指望第七百货的客流,但第七百货客流量大的话,根本不会走到将柜台改造成商铺出租这一步。

于是店铺入驻后没有生意,老板很快破产,退租,高鹏为了补上这部分收入,在选择入驻店铺时更加来者不拒,然后入驻店铺资质更差,形成恶性循环。

不仅店铺资质差,种类也五花八门。

其实像第七百货这种面积不大的商场,在选择入驻商铺的时候,最好是选择同一类型的,比如都卖服装,或者都卖特产。

同类型店铺多了,更方便吸引到准确的客户群体,像新村夜市定位就很清晰,所以客流不断。

又或者什么类型的店铺都有,足够全面,也能吸引不少客流,有些人逛街可能就是这样,没有特别目标,什么都想看看。

而第七百货,着实有点两边不靠。

但这问题并不好解决,改造不用说,第七百货已经改了大半,推倒重来需要不少钱,而第七百货没有那么多资金。

调整店铺类型更不容易,这些已经入驻的店铺老板都是和第七百货签了合同的,把人赶走光违约金就是一大笔钱,第七百货出不起。

而且店铺空置下来后,短时间内能不能租出去也是个问题。

再加上忠言逆耳,这番话要是全说出来,等于把高鹏这几年的努力全否定了,再心大的人听了,心里也会不高兴。

叶薇答应帮高鹏出主意是为了减租金,而不是想得罪人,当然不会上来就说掏心窝子的话。

斟酌过后,她略过了这一点,重点说商品种类和员工的服务态度。

论商品的大类,第七百货有的不少,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家用电器,应有尽有。但在大类基础上细分到每款商品的品牌,种类就不是很多了。

而且第七百货的很多商品,都是本地国营厂生产的。

其中名气大销量好的当然有,像大白兔奶糖,梅林罐头,金星牌的电视机,但更多的,是和机械厂这样难以为继下去的国营厂生产的商品。

这很正常,在计划经济时代,百货公司就承担着销售国营厂产品的任务。

虽然改开后经济体制渐渐转变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所以在大多数国营的百货商店里,国营厂生产的商品依然占大头。